第一篇商品流通概论.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篇商品流通概论

第一篇 商品流通概论 第一章 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流通的产生 一、流通的产生 社会的经济活动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而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所构成的。企业作为生产单位,从作为消费单位的家庭筹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来进行生 产,并把生产出的商品销售给专业化流通机构。流通机构把商品作为消费资料转售给最终 消费者,或者作为生产资料转售给生产者。可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互为媒介,生产决 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关于流通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 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 ① 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必要过程,如今已确立为社会经济运行过 程中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部门。 什么是流通?马克思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 ② 交换。” 这一定义在流通理论中普遍得到认可,此定义下的流通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三次大 分工。从历史上看,分工特别是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商品交换的形式与规模是随 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及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与扩大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带来社会上原始农 业与原始畜牧业剩余产品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社会上有 了货币,同时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生产,就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就有了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 交换形式。同时,商品交换形式的发展与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也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 条件。不论是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还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本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16 页。 ② 同上。 质上讲都是劳动产品或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这种一系列的交换活动的转移 就形成了流通,尤其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的交换形式的出现,使交换行为在规模和空间 范围上,都更体现了交换总体意义上流通的内涵,即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 移的一系列交换活动的总和。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不断变换过程,体现了社会各成员的利 益关系,从宏观上看是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 流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流通是指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 社会再生产过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运动形式时,创新了资本循环、周转以及社会总资 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资金运动要顺次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 币、生产、商品三种职能形态,以完成自己的循环。要保证循环的连续性,又必须把资金 按比例分成三部分,同时并存于三种职能形态上,使三种职能形态能够一个紧跟一个地相 互继起。在国家、部门、企业资金周转的相互交错中,又形成了资金的总周转。狭义的流 通就是指商品的流通。它同资金流通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 资金流通是商品流通存在的基础,是发挥商品流通客观作用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商品 流通是资金流通的纽带,是实现资金运动目的的途径。 二、流通的中介原理 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流通活动中,大量的买卖交易活动,或者说商品所有权 的不断变换过程,推动了商品向需求者的转移,而流通活动的主要完成者是无数独立的人 和组织型商业中介者。商业中介者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 “中立 性”,既是生产者的销售代表,也是消费者的购买代表。消费者并不一定要求所买的产品必 须是特定厂家的产品,而是希望尽可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生产者却希望把自己的商品 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掉。这一矛盾由于商业中介者的存在而大大缓和了。 (一)直接交易的困难性 如果在商品流通活动中没有商业中介者的介入,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交易的 当事者之间必然产生不可克服的矛盾。首先,双方寻找与自己进行交易的对象需要花费时 间。在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中,为了辨别出能够和自己进行交易的对象,需要在广泛的 地域中搜寻,以确定谁的产品是自己所需要的,谁的质量符合需求,谁是出价最高的,等 等。其次,即使找到了能提供所需商品的交易对象,但对具体的交易条件又难以达成一致。 在交易过程中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