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讲义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地表水资源 水体污染 水体自净 水体的耗氧和复氧 水温变化过程 地表水 P59 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总称; 其环境质量:水质+底部沉积物+水生生物; 相互依赖、影响;统一整体。 地表水资源 0.003%的淡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 水循环过程示意图4-1。 水体污染 定义:P60 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 人类活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水体污染源(排放形式): 点污染源(定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非点污染源(定义、城市、农业) 水体污染物: 点污染源 定义: 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通过管道、沟渠收集和排入水体的废水。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非点污染源 定义:分散或均匀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城市面源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经城市排水系统进入受纳水体 被暴雨冲刷到接受水体的负荷; 悬浮物、溶解性污染物、空气沉降物、车辆排放物; 雨水下水道、合流制下水道溢流 农业面源 城市面源 暴雨径流深度 农业面源 样方污染负荷,按比例推算区域总负荷; 各集水区径流水样之和: 水体污染物 好氧有机污染物 营养物 水中有机毒物 水中重金属 非金属无机毒物 病原微生物 酸碱污染 石油类 热污染 水体自净 定义P66 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水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 迁移和转化 推流迁移、分散迁移、转化和运移 衰减变化 物理过程 定义: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混合稀释: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降总量; 紊动扩散:紊动特性引起,自高浓度向低浓度转移; 移流:水流的推动使其随流输移; 离散:横断面上流速分布不均引起; 自然沉淀: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有微小悬浮颗粒,由于流速小逐渐沉到水底; 对水质净化,对底泥污染; 化学过程 氧化反应: 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 波浪将氧气溶入,水中污染物发生反应; 还原作用 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 各种胶体 具有较大表面积或凝聚剂→混凝沉淀作用+吸附作用→去除 生物过程 水中污染物(细菌)溶解氧充分: 部分有机物当做食料 部分氧化为无害简单无机物 关键: 溶解氧含量; 有机污染物性质、浓度 微生物种类、数量 衰减变化 污染物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图4-2 BOD5 有机污染物好氧生化降解: 温度影响 耗氧复氧 耗氧:水体溶解氧在以下过程被消耗; 碳化需氧量: 复氧:溶解氧在被消耗的同时,大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氧,使溶解氧水平一定程度恢复。 大气复氧: 水温变化 各种水质参数、系数等与水温有关; 过高的水温或过快的水温变化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水体的功能; 热水是引起水体温度变化的主要污染物源 第二节 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 河流中污染物的混合衰减模型 BOD-DO模型 污染物在河口中的混合衰减模型 河口河网水质模型 河流: (P71) 沿地表的线形低凹部分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 河、江+溪 河口 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河段; 入海河口、入湖河口、支流河口 水文特性及形态变化与河流及其所注入水体条件有关 预测假设条件(P71) 该河段内无支流 预测时间内河段的水力条件稳定 只在河流的起点有恒定浓度和流量的废水(或污染物)排入 水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确立 筛选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拟预测的排污状况 废水正常排放(连续排放)+不正常排放(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 确定排放源强+排放位置+排放方式 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 内陆水体:枯水期,面源严重也可能在丰水期; 北方水体:冰封期自净能力小; 预测时,确定拟预测时段的设计水文条件(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均流量) 模型参数+边界条件(初始条件) 根据建模、验模的工作程序确定水质参数的数值; 稳态模型:预测计算的水动力、水质边界条件; 动态模型+模拟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初始条件 河流混合衰减模型 完全混合模型(71) 一维模型(72) 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73) 非点源稀释混合模型 考虑吸附态、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 河流二维水质模型 完全混合模型 一维模型 设定条件 忽略纵向离散作用;一阶动力学反应速率K,河流无侧旁入流,河流横断面积为常数: 完全混合所需距离 横向混合(0.95-1.05) 完成横向混合所需的距离 河中心排放: 岸边排放 非点源方程 沿程有非点源(面源)分布入流: Ws:沿程河段内(x=0到x=xs)面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s:沿程河段内(x=0到x=xs)面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m3/s) Q: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