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间作用
第一章 相间作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物质迁移转化涉及三相间的相互作用
(2)理解三相间的作用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讨论问题:双模理论的应用
1.1固、液、气体的化学作用
在天然水和废水中完全的均相反应是很少的,而在水中大部分重要的化学和生物化学现象都涉及相间的相互作用,有的还涉及三相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悬浮的藻类细胞内的光合作用(CO2 + H2O + hv→{CH2O} + O2)
1.2 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Surface tension and surface free energy)
1.表面张力
图1-2 液体内部和表面分子的受力情况 图1-3 液体的表面张力
表面自由能
dG=γdA
式中,γ为单位液体表面的表面自由能,单位是J/m2。此自由能的单位也可用力的单位表示,因为J=N?m;所以J/m2=N/m。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存在的原因:实质上是分之间作用力的一种表现。
①分子在一定距离内有相互作用力;
②气相物质密度总是远小于液相。处于液体内部的分子,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只在比较短的距离内起作用,四周分子对它的作用力是等同的,合力为零,于是分子在液体内部运动时无需做功。处在表面的分子则不同。由于气相分子密度远小于液相,液体内部分子对它的引力将大于外部气相分子对它的引力。结果,表面层分子承受指向内部的合力作用,此力力图把分子拉向内部,这就是液体表面趋于收缩的根源。
1.3 沉积物的形成(Formation of sediments)
沉积物的构成:
沉积过程:
(1)由于水对沿岸土壤的侵蚀和冲刷或河岸的脱落(下陷)沉积物被冲刷进入水体。因此,粘土、沙、有机物及其他物质都可被冲刷进入湖泊并做为沉积层沉淀到底部。
(2)沉淀反应。
(3)生物活动
1.4 溶解性(Solubilities)
1.4.1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与挥发(Dissolution and volatilization of gases in water)
图1-6 日本福冈大濠公园内湖泊
1.4.2 亨利定律(Henry’s Law)
气体在水中与大气之间的平衡可以用亨利定律来表示,即水中某气体的溶解度与同水接触的该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表达式:
[G(aq)]=K pG (1.8)
式中[G(aq)]——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K——对于一定温度和一定气压是常数,称亨利定律常数(Henry’s Law constant)
pG——气体的分压。
1.4.3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速率(Dissolution rate of gases in water)
1.4.3.1 影响气体溶解速率的因素(Factors affecting dissolution rate of gases)
(1)气体不饱和程度
(1.9)
(2)水的单位体积表面积
(1.10)
将式(1.9)与式(1.10)合并,并写出等式为:
(1.11)
式中Kg称气体迁移系数,与气体的性质、温度及扰动状况有关,单位为cm/min.在这些常数固定时Kg就是常数。
(3)扰动情况
1.4.3.2 气体溶解速率中的双模理论(Two-film theory of dissolution rate of gases)
双膜理论的基本要点
在挥发过程中在气相和液相之间有一固定界面,气相一侧存在气膜,液相一侧存在液膜,即使气相、液相呈湍流状态,这两层膜内仍保持层流状态(层流是指流体质点的运动迹线互相平行、有条不紊的流动;湍流是指流体质点的运动迹线极其紊乱,流向随时改变的一种流动)。无论如何扰动气体或液体,都不能将这两层膜消除,只能改变膜的厚度。有机物挥发时以分子扩散穿过液膜达到界面然后又以分子扩散穿过气膜传到气相的主体。见图1-7。
两膜以外的区域为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主体区的流体处于充分湍动,各点的浓度分布均匀一致。不存在阻力。这样挥发过程的阻力全部集中在双膜上。
在界面上,有机物在两相间总是处于平衡状态,即P1=KHC1.在膜两侧建立动态平衡,动态传质过程为分子扩散。
(2)双膜理论的应用
总传质速率方程表明,传质速率与传质推动力成正比,与传质阻力成反比,因此对气体溶解(吸收)来说,增加溶质在气相分压或减小液相浓度,都可增加传质推动力,从而提高传质速率。当传质推动力一定时,则需要减小传质阻力来提高传质速率,因此有必要对传质阻力进行分析,即对下式分析:
在通常的吸收操作条件下,KL、Kg的数值大致相当,而且变化不大,而不同溶质的亨利系数相差很大,因此对具体的溶解、挥发过程应具体分析,确定控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