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张厚粲 详细整理版.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笔记张厚粲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 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时期 国家 创始人 代表人物 研究对象 其他 构造主义心理学 1879~1920s 德国 冯特 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强调内省方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 1890~1930s 美国 詹姆斯 杜威 意识的功能 詹姆斯提出“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 1920s~1950s 美国 华生 斯金纳 行为 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1940s 德国 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后期产生 奥地利 弗洛伊德 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中期产生 美国 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运用思辨方法 认知心理学 正式出现在1960s 瑞士、美国 皮亚杰、奈瑟 认知 α波(持续1~7分钟;脑电波为α波(12cps),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第二阶段-轻睡期-θ波(持续10~25分钟;脑电波为θ波(4~7cps))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波(脑电波以δ波(4cps以下)为主,而振幅极大) REM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做梦;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轻睡期~REM循环? 约4~6次循环;第一次循环中,REM持续约10分钟,最后一次循环,REM可持续到一小时 失眠的种类 1.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暂时性失眠; 2.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 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影响;对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 梦的特征与研究 弗洛伊德:梦是无意识泄露出来的途径,是欲望的满足。 霍尔:大多数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 梦的特征: 1.梦境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四、催眠现象 催眠的原理 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催眠是有意识的,睡眠无意识。 催眠的概念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由希尔加德提出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一、感觉概述 【识记】 感觉的基本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 (3)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 【领会】 感受性与感觉阀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为: (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 (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二、视觉系统 【识记】 视觉适应 适应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