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交通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城市的一些特征
d
e
z
i
r
o
h
t
u
A
e
r
u
s
o
l
c
s
i
D
c
i
l
b
u
P
城市交通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城市的一些特征
d
e
z
i
r
o
h
t
u
A
e 工作论文
r
u
s Georges Darido、Mariana Torres-Montoya 和 Shomik Mehndiratta
o
l
c
s
i 2009 年 6 月
D
c
i
l
b
u
P
d
e
z
i
r
o
h
t
u
A
e
r
u
s
o
l
c
s
i
D
c
i
l
b
u
P
d
e
z
i
r
o
h
t
u
A
e
r
u
s
o
l
c
s
i
D
c
i
l
b
u
P
The World Bank
澳大利亚政府澳发署提供支持
免责声明
本文表述意见系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澳发署、能源部门管理援助规划署(ESMAP)或世行集团。
前言
以下介绍的文章是世行经济和部门报告《城市交通与气候变化》的组成部分。它首先是数据
摘要 — 其中大部分数据是在“中国—全球环境基金(GEF )-世界银行城市交通伙伴项目”下采
集的,其次也对中国多座城市的城市交通特点、能源使用情况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初步
分析。本工作论文本身并无意成为一项中国城市交通和气候变化战略。作者希望本文对中国和其
它国家制定此项战略作出贡献。1
尽管交通特别是城市交通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和日益壮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但仍需开展工
作,建立有效和标准化数据库和框架,以支持决策过程。本文拟充当一份背景文件,其目的在于
支持当前关于气候变化战略的讨论,建立一个数据库,为今后研究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平台。作者
希望其它人士利用为本次研究建立的数据库,将其用作预测、比较分析以及测试其自身假设的依
据。本文审阅者也为开展进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可能性和有意义的想法,结论部分对此作了
概括介绍。2
作者对澳大利亚开发署、能源部门管理援助项目和全球环境基金为本研究提供部分经费表示
特别感谢,同时也对世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和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可持续发展局提供的支持表示感
谢。
1 文中所有判断和释义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代表世行、世行执行董事或其所代表国家的意见。
2 作者对以下审阅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特别感谢: 澳发署 Brian Dawson 、世行 Sameer Akbar、Ranjan
Bose 、Elisabeth Goller 、Roger Gorham、Ajay Kumar 、Aurelio Menendez 、Brian McCollum 和 Samuel
Zimmerman 。
1
1. 引言
本文基于可获得的市级数据,采用自下而上方式,对交通部门的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情
况进行了测算。中国城市交通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可互换使用。由于交通
部门使用的能源主要为矿物燃料,因此能源使用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也具有很强的互联关系。作
者为参与中国-世行-全球环境基金城市交通伙伴项目的 14 座城市建立了一个由自行报告指标组
成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了核实。3 为丰富本数据库,以便开展城市交通与能源分析工作,作者
也使用了其它补充数据来源,即最新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鉴于北京和上海在对中国城市进
行广泛比较方面具有相关性,本次研究也包括了这两座城市,其数据可以从现有研究中获得。在
有限的几处分析中,本研究也包括了武汉市,其数据从该市一项在世行投资项目中获得。
第二章讨论样本城市有可能对城市交通部门产生影响的人口和经济总体趋势;第三章指出了
关于近年来最为相关的城市交通需求、供应以及绩效特点的典型事实,揭示它们通过何种方式推
动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第四章采用所确定的城市交通推动因素对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
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第五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