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十二篇后勤服务 -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DOC

第十二篇后勤服务 -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篇后勤服务 -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DOC

第十二篇 后勤服务 第一章 后勤服务中心 第一节 概 况 在院组建后勤服务中心以前, 动力室、综合服务公司、运输公司以三个独立的经营体系在各自的服务领域中发挥作用: 1、动力室主要负责全院的安全供水、供电和用户表前管线、水电系统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修。 2、综合服务公司负责院内来往人员食宿,各单位接待用餐以及部份职工用餐;负责全院职工生活用液化石油气的供应和院内绿化、保洁工作。 3、运输公司负责院车辆的调配、使用、维护、保养及院属机动车辆的交通安全,保障院内科研、生产、公务用车需要。 表12.1 后勤服务中心(组建前)各部门负责人任职情况 姓名 单位(部门) 职务 任期 备注 朱国深 运输公司 经理 —1999~2006.11 马文华 运输公司 副经理 —1999~2006.11 兼支部书记 张永明 动力室 主任 —1999~2006.4 张有余 动力室 副主任 —1999~2006.11 樊淑珍 动力室 副主任 —1999~2004.4 兼支部书记 肖伯凤 综合服务公司 经理 —1999~2006.11 李辉业 综合服务公司 副经理 2001.3~2006.11 2004.6后兼综合动力联合支部书记 曹 敏 综合服务公司 副经理 2001.4~2004.4 2003.7前兼综合支部书记 2006年11月,院将动力室、综合服务公司、运输公司合并成立了后勤服务中心。在部门基本职能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管理模式。至2010年,中心共有在册职工31人:其中行政领导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人、技师1人、普通工人20人。 图12.1 后勤服务中心组织机构设置图 表12.2 后勤服务中心领导任职情况 姓名 单位(部门) 职务 任期 备注 朱国深 后勤服务中心 主任 2006.11~ 马文华 后勤服务中心 副主任 2006.11~ 分管运输部 李向阳 后勤服务中心 副主任兼支部书记 2006.11~ 分管综合部 张有余 后勤服务中心 副主任 2006.11~ 分管水电部 中心成立后,为加强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为更好的开展中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2007年度中心党支部被评为院先进党支部,运输部被评为天河区2007年交通安全先进单位以及2009年广州市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后勤服务中心属院二线服务单位,随着院改革不断深入,中心各部门在搞好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成本意识,让效益与服务达到了一个良性运作状态。 表12.3 后勤服务中心2007年—2010年创收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备注 总收入 262 308 182 221 对外创收 88 84 51 39 利润 120 109 90 145 综合部(综合服务公司) 2006年11月院撤销综合服务公司、储运公司和动力室建制,组建院后勤服务中心后,原综合服务公司的业务和债权、债务、人员全部由后勤服务中心承接。综合公司原下属部门招待所、食堂、绿化卫生服务部、煤气站设置保持不变,归属后勤服务中心综合部统一对口管理。 一、招待所及食堂 随着院转制发展,1999年底,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院将职工食堂合并到招待所,并投入几十万元资金对招待所的厨房、餐厅进行了改造和完善,职工食堂和招待所的服务经营职能不变,并设立了住房部和餐厅部两个班组。现招待所及职工食堂遵从院后勤工作“大服务小经营”的指导思想,立足做好服务,细化成本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的服务经营模式。 2001-2006年底前,招待所以对外租赁物业为主,将招待所旧楼二、三、四层,新楼一、三、四层、招待所前平房两栋租赁给广东省建材技工学校(现更名为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工学校)办学,办学性质为广东省扶贫班,居住学生400人,并提供了400名学生的就餐环境;保留新楼二楼作为接待客房及6间包房作为接待餐厅。此后,由于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工学校新校区未能按时投入使用,租赁合约延至2008年7月31日。 2008年3月院职代会通过了对招待所楼实施改造议案,除继续保留原有功能外,将老干活动中心及医务所搬迁至该楼。2009年3月动工改造,8月进行功能调整并搬迁。搬迁后的招待及食堂的使用面积减少,原招待所新楼一楼改为职工食堂(餐厅包房共4间,一楼2间,二楼2间);二、三楼为客房,共16间;四楼改为4套博士后公寓。外墙整体进行了瓷砖装饰,并投入近30万元对厨房炉灶进行油改气和对客房配套进行更新。原招待所旧楼楼梯西侧及厨房部分改为老干活动中心及医务所。 二、绿化卫生服务部 绿化卫生服务部现有正式职工4人,临时工23人。主要负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