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从脾 胃探讨 中医证治的根结
中医学 的内容非常丰富,其核心是什么 ?几十年
的临床体会告诉我 ,那就是脾 胃。多少年来我一直在
思考 ,想给 中医学勾画 出以脾 胃学说为基础 的中医学
轮廓 ,但 由于种种原 因均没有写成 。在 世纪 年
代 ,翻 阅前苏联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阿勒米正斯尼科
夫著 的 《内科学基础 》中说 : “穆德罗夫提 出一种新
见解 ,认为许多 内科病 ,都 因为消化器官功能障碍而
起 ,这方面他走在法 国临床学派 的前面 。”又提 出医
生 “不能仅 医治疾病本身 ,而要 医治病人 ”。这对我
来说有更深 的体会 。实际上 内科病和其他各科病 同样
是人体 的病变 ,是不能分彼此 的 。中医说 的脾 胃病主
要就是消化器官疾病 , “寒热虚实”为中医辨治大纲,
所谓脾寒 、 胃热 、脾虚 、 胃实 ,不但适用于 内科病 ,
包括外 、儿 、妇 、五官、骨伤科等 的诊治基本上是一
致 的。 “寒热虚实 ”为 中医辨证 的精髓 ,中西医学隔
阂的症结就在于 “寒热虚实 ”的理念不 同。要是这一
理论能够相互渗透 ,中西医学 自然会融会贯通 。本文
便 以寒、热、虚、实为背景 ,从脾 胃即小肠观点入手 ,
将 中医基本理论以杂谈方式进行初步阐述 。
一、中医现代化途径
中医现代化 ,在 目前看来要立 即用数理化表述 ,
与西医学并驾齐驱,这是不可能的事 。在当今我们要
去伪存真,需要撷取精华 ,去其糟粕 。因为 中医在漫
长 的发展过程 中,由于历史条件 ,难免有精华亦有糟
粕 。例 如王孟英论脏腑之说 “身 中之事 ,乃 身外揣
测 ,虽圣人亦不免有未尽然处 。故拙案论证 ,但 以气
血论之,固多弇陋,实不敢 以己所未信者欺人也 。今
春与杨素园太令言及 ,从来脏腑之论殊多可疑 。杨侯
叹曰:君可谓读书得间,不受古人欺者矣” (见 《沈
氏女科辑要》)。就是说 自来脏腑概念模糊,殊有与事
实相违者,所 以王 氏不言脏腑但论气血 ,以中医的精
要在于辨证 ,不言脏腑无伤也 。临床诊治但求辨证无
误,施治虽能获效,但脏腑是 中医学的基础 ,辨证亦
同样不能远离脏腑 ,若舍却脏腑不谈 ,又 岂非成无本
之木 ,无源之水,乌可言辨证 。须知中医五脏六腑 的
涵义 ,大体凭身外揣测与主观推断,以五行取类 比象
形成,以致脏腑概念模糊,亟 待澄清者确非少数 。可
是在脏腑学说 中,脾 胃学说却是不能同日而语 ,因为
前人通过 日常生活 中饮食给养与二便排泄的观察和体
会为基础 ,长期结合临床 口服给药的观察结果:药物
的作用, 胃肠首当其冲 ,治疗过程和疗效验证亦首先
应于脾 胃。从而推导出脾 胃属土 ,为万物之母与后天
之本 ,既富哲理又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此 ,脾 胃学
说作为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可 以说是 中医学 的精华 ,
并认定研究脾 胃学说,为探讨中医现代化 的一个开端。
二、从历史看脾 胃学说
中医从疾病 的表现和演变 ,藉 四诊获得 的资料为
依据 ,逐渐形成八纲理论 。八纲 以阴阳为总纲 。表证
解表 ,汗 出表解 ,比较简单 。复杂 的是里证 ,里证主
要表现脾寒 、 胃热 、脾虚 、 胃实 ,形成脾 胃学说 的主
要 内容 ,实为 中医临床之精髓 。
脾 胃学说始见 《内经》 ,说者倡 胃主受纳与脾主
运化 。 《伤寒论》以胃为阳明居中主土 ,为万物所归;
脾为太 阴,乃三 阴之首 。治分汗 、吐、下三法 ,其吐
与下之治 皆在 胃;使用汗法 ,亦藉脾 胃化生津液为之
汗液 。张子和师承河 间,亦善用三法 ;李东垣师承张
元素著 《脾 胃论》,惟偏于甘温益气 ,迨 叶天士创养
胃阴法 ,臻于完善 。张景岳虽力倡 肾命学说 ,谓五脏
之治亦以脾为主 。明清温热学兴起 ,绍述 《伤寒论》,
亦强调 以胃为主观点 。如吴又可言 : “伤寒时疫 ,皆
能传 胃”;叶天士谓 : “三焦不得从外解 ,必致成里结
阳明胃与肠 ”;王孟英更具体指出: “凡治外感病 ,须
先审 胃汁盛衰 ,胃腑濡润,则热邪有出路 ”,又说 “温
病 大便 不秘 者 为 易治者 ,为脏 邪移 腑 ,邪 有 下之 出
路 ”。可见脾 胃学说贯穿几千年来 的中医学 ,尽管各
家学说纷纭观点各异,实际上 以脾 胃为核心的发展史,
是没有疑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