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性激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doc

乳腺增生病性激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乳腺增生病性激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腺增生病性激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 要] 目的:检测乳腺增生症患者病变组织中性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治疗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诊断的39例乳腺增生症女性患者(小叶增生6例,乳腺腺病10例,囊性增生6例,腺病伴不典型增生6例,伴大汗腺化生7例,腺病伴纤维腺瘤4例)手术切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的性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ER、PR总阳性率为74.36%(29/39)和87.18%(34/39),ER、PR均呈阳性者为66.67%(26/39),6例伴不典型增生者ER、PR受体表达均为100%,表达强度最强,其次是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小叶增生表达最弱。结论:乳腺增生病组织中存在性激素受体ER、PR,且呈高表达,但仍有25.64%的患者呈阴性表达,说明乳腺增生病为部分激素依赖性疾病,受体检测十分必要;治疗乳腺增生病应遵循科学性,受体表达阳性患者可应用内分泌治疗,阴性者不用。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性激素受体;临床意义   近年来,通过对乳腺癌中性激素受体ER、PR的测定,在临床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方面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文献已充分肯定雌激素是乳癌的发病因素之一,并经动物实验证实[1],而在乳腺增生病即乳腺组织的一种常见、多发的良性病变中,ER、PR存在状况和发病机制及其与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性报道较少。2004年4月至12月,我们对39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乳腺增生病女性患者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性激素受体ER、PR表达情况,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乳腺增生病发病机制与ER、PR的相关性以及更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选择 取2004年4月至12月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标本39例,均为女性。年龄21岁~59岁,平均年龄40岁。小叶增生6例,乳腺腺病10例,囊性增生6例,腺病伴不典型增生6例,伴大汗腺化生7例,腺病伴纤维腺瘤4例。   1.2 方法与判断 应用常规免疫组化SP染色法,ER、PR即用型抗体和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染色时有阳性片对照。观察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根据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判断检测结果,阳性细胞<15%为阴性,≥15%为阳性,≥50%为强阳性。   2 结果   39例乳腺增生病组织ER阳性:29例(74.36%);PR阳性:34例(87.18%);二者均阳性者26例(66.7%)。与陈小岩报道[2](ER 84.44%,PR 83.33%)P>0.05,差异无显著性,与邓北柱报道[3](总受体表达阳性率55.50%)P<0.05,差异有显著性。本组伴不典型增生6例,ER和PR阳性率100%,表达最强,其次是伴纤维腺瘤者,ER阳性率75%,PR阳性率75%,小叶增生表达最弱。7例腺病合并大汗腺化生,ER阳性5例(71%),PR阳性6例(85.71%),腺病10例,其中ER阳性6例(60%),PR阳性8例(80%)。   3 讨论   3.1 性激素受体检测意义 临床上,乳腺增生病即乳腺良性病变比恶性肿瘤更常见,占乳腺疾病的80%以上。常见的有乳腺腺病、硬化性腺病、乳腺囊性病和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竞争加大、心理压力增加、妇女生育胎数减少、膳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乳腺疾病发病率急剧增加。一直以来,乳腺增生病被认为与患者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及乳腺局部组织对雌激素过于敏感有关,近年来有些学者发现不是所有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些还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4]。也有人提出,患者雌激素分泌量并不增多,而是雌激素受体明显增多,对雌激素感受性增加,导致乳腺增生甚至癌变[5]。本组性激素受体ER、PR的检测说明了乳腺增生病与ER、PR的相关性,显示乳腺良性病变中存在ER、PR,且表达较高,表达强度从低至高的排序为:小叶增生、腺病、腺病伴不典型增生和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表明乳腺增生病随着增生程度的加重,其ER、PR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与郑颂国报道[6]吻合。建议临床病理诊断尽可能根据WHO关于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严格分型,Ⅰ型:腺上皮增殖和小叶增生;Ⅱ型:乳腺腺病;Ⅲ型:囊性增生;Ⅳ型:硬化性腺病;Ⅴ型:纤维病[4],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乳腺增生程度的了解和判断。    3.2 内分泌治疗的探讨 乳腺增生病目前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2]。国内外医学界近些年来报道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TAM)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了一定效果。TAM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从而拮抗雌激素,使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平衡协调,故对受体阳性者效果更好。有报道总有效率59.5%,ER、PR阳性患者TAM治疗有效率为90%以上[2],无疑TAM是治疗乳腺增生病最具潜力和最有效的药物。本组性激素受体测定,支持内分泌治疗乳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