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虫类药治疗哮喘病35例总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虫类药治疗哮喘病35例总结

应用虫类药治疗哮喘病35例总结  [摘要] 目的 观察用虫类药治疗哮喘病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35例哮喘病患者采用中药内服和穴位贴敷的双重作用,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结果 治愈23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达94.3%。结论 虫类药治疗哮喘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哮喘病;虫类药;体会 在我国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哮喘病人不断增多,尤以西北干旱少雨地区发病率明显升高。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喉间痰鸣气促的疾患,多因风寒、过敏等因素而发,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临床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我院呼吸科自2002年以来,运用蜈蚣、地龙、白僵蚕、蝉蜕、土鳖虫等虫类药物结合临床实践治疗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哮喘(寒哮为主)辨证施治,标本兼顾,能明显缩短病程,及时缓解症状。笔者对哮喘发作治疗略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4岁,平均38.2岁,病程最短4周,最长20年。 1.2 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制订的标准,结合临床辨证属寒性型的哮喘患者,而且无心脏、脑、肝、肾等并发症及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内服 组方:炙麻黄6 g,炒杏仁9 g,桑白皮10 g,天麦冬各9 g,地龙10 g,前胡10 g,炙百部9 g,鱼腥草9 g,僵蚕5 g,蜈蚣0.5 g(冲),蝉蜕6 g,土鳖虫9 g,甘草6 g。随年龄的大小酌情增减药物及剂量,痰多加白芥子、瓜蒌仁;鼻窍不利加辛荑花、苍耳子,脘腹胀满,纳食呆滞加莱菔子。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100~200 ml,4岁以内小儿可分量多次频服,7天为1个疗程。 1.3.2 中药贴敷 哮喘病的外治由来已久,《张氏医通》中就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我科师其法,于2002年开展效仿中药虫类药蜈蚣1 g,地龙20 g,白僵蚕10 g,土鳖虫18 g,蝉蜕12 g,烘干研末为散,生姜汁约30 ml调成药饼,贴敷肺俞、膏肓、定喘3对主要腧穴,每天约2~3 h去之,7天为1个疗程,对防治哮喘,取得了一定疗效。 1.4 结果 1.4.1 治疗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喘疗效标准[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可减少者;未愈:症状无变化。 1.4.2 治疗结果 以上病例经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临床治愈23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60岁,农民。因“哮喘发作1个月”于2003年10月15日就诊。患哮喘8年,每遇刺激即发病,久治无效。3年以来,哮喘趋重,外感即发,近1个月哮喘始终未平,咳嗽,痰多,喘息,胸闷,昼夜不宁。前医用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静滴1周,效果不显,转诊我科,要求中药治疗,就诊时:夜间痰鸣气促胸闷,不能平卧,鼻塞声重,寒热无汗,痰质清稀,口不渴,二便自调,舌苔白,脉滑紧。胸部X线片、PPD试验、血沉等检查排除结核,血常规正常,证属痰瘀阻肺,治宜化痰止咳,息风止痉,处方:炙麻黄6 g,炒杏仁9 g,前胡10 g,桑白皮10 g,瓜蒌仁10 g,天麦冬各9 g,炙百部9 g,鱼腥草9 g,僵蚕5 g,蝉蜕9 g,地龙10 g,蜈蚣0.5 g(冲),土鳖虫9 g,甘草3 g,水煎服,日1剂。服药7剂后,夜间晨起咳嗽明显好转,继服3个疗程,同时配合中药贴敷,治疗后咳嗽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可改善肺通气/血流比值,使肺组织对炎症吸收明显,降低痰液分泌而达到化痰止咳的目的;蝉蜕散风热,宣肺定痉,与地龙及蜈蚣均有解痉脱敏作用,现代研究其对人体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减少或抑制激素药物的副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激素作为哮喘的治疗,同时其可能参与哮喘发作的IL-4和γ-干扰素(IFN-γ)之间的失调的调节,以及和血清IgE的水平有关。土鳖虫含氨基酸类约40%,有抗缺氧、缺血,从而起到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3 体会 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多种炎性细胞参与气道慢性炎症,引起可逆性气道通气障碍,是形成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原因,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已成为本病的主要用药方式[2]。但是,长期大剂量用本品有诸多不良反应,祖国医学则认为,哮喘是宿痰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劳倦等因素,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失宣降而发病。哮喘发病痰为主因,而痰的产生又责之于肺不布津、脾不运湿、肾失蒸化,肺脾肾之运化水湿津液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因此,我科宗朱丹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