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第二十四期.doc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 第二十四期 1999/11/18
主題:前後〈赤壁賦〉的修辭及其比較
一、前言
賦體自先秦屈原以來,經過了兩漢古賦、六朝駢賦、唐代律賦的文體變化,到了宋代則發展成為所謂的「散文賦」。元人祝堯曰:「愚考唐宋間文章,其弊有二,曰俳體,曰文體。」[1]所謂的「文體」,即是「以散文為之」的文賦。散文賦配合古文運動的進行,改革賦體一貫駢偶麗辭的風格,注入散文化的語句,使賦體至宋代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也奠定了「散文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樣一個文體的改革工程,自宋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開始,至蘇軾則臻至極高境界。而在東坡之七篇文賦中[2],又以前、後〈赤壁賦〉最享有盛名,是中國賦史和文學史上備受推崇的佳作。 前、後〈赤壁賦〉所以成篇,導因於蘇軾人生旅途上的一次大風波──「烏臺詩案」。東坡於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一○七九年),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所主張的新法,被捕入獄。在經過殘酷的折磨之後,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能擅離貶所,實際上就是被軟禁在黃州。這是蘇軾政治生涯由順轉入逆的開始,卻同時也是他創作生命的豐收期。前、後〈赤壁賦〉即是此一時期之代表作,主要是東坡藉由前、後兩次(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遊歷赤壁的機會,透過和隨客的問答和獨自登臨,抒發對宇宙萬物「常」與「變」的體會。歷來針對前、後〈赤壁賦〉比較其異同的討論很多,由王水照先生《蘇軾選集》在此二篇篇末所輯之前人的評點文字可以得知[3],也由此可見他們在歷代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今將專就「修辭學」的角度來看前、後〈赤壁賦〉修辭辭格的運用,及其與全篇文章的關係,並試圖加以比較,以期對此二篇名作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
二、前、後〈赤壁賦〉中的修辭及其比較
前、後〈赤壁賦〉中,有相當多修辭辭格的運用,使得兩篇作品意象更加鮮明,描寫更為深刻。其中所用的修辭方法計有:譬喻、設問、對偶、象徵等等。以下將針對這些辭格在文章中運用的情形,及其與全篇的關係,加以比較。(一)、譬喻法 所謂的譬喻法,沈謙先生在《修辭學》一書中認為,簡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4]。在〈前赤壁賦〉中,運用到相當多這樣的修辭技巧。首先是作者在遊歷赤壁時,對景色之壯闊和盛大所發出的感嘆。他說: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5]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一段,即是東坡面對赤壁「茫然萬頃」之極盡盛大、令人懾服的開闊視野時所發的讚嘆。分明只是江面遼闊,而卻說自己有如「馮虛御風」的暢快;分明只是水快船輕,卻說自己有如「遺世獨立」進而「羽化登仙」。東坡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法,所欲描寫強調的是「浩浩乎」和「飄飄乎」的感受,藉由帶有神仙出世意味的「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和「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將自己遊歷赤壁時的抽象經驗加以「具體化」。「以實喻虛」的譬喻手法,讓讀者感受更加深刻。不僅如此,此段明喻,除了承上總結赤壁景色之外,更盪開一層,下開東坡因赤壁之遊甚樂而飲酒,飲酒而高歌一段。也因為有這歌聲,才會有隨客和東坡之洞簫聲,而後有東坡與隨客的一段為全文重心之對話。東坡形容這一曲洞簫時說: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較,泣孤舟之嫠婦。
作者運用「博喻」手法,以四種人渲洩情感時所發出的聲音「怨、慕、泣、訴」,來比擬客之洞簫聲的淒婉至極。配合客人慨嘆人生之須臾、與天地之無窮,東坡將無生命的洞簫聲「擬人化」了。使他也能哭泣、也能怨懟。使得囿於外物的隨客和超脫曠達於物外的東坡成為鮮明的對照。而在聽到客人對宇宙變化莫測,人生有如滄海一粟的感慨之後,蘇軾隨即表示自己對此的看法: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在此,作者同樣運用「明喻」的技巧,將萬物的變化莫測以水的流逝與月盈虛作喻。之後便展開全文最重要的一段,開始論到所謂「變」與「不變」的問題。若自變化的角度觀之,水是不停流逝而月是盈虛更迭的;若自不變的角度觀之,則水與月的流逝和盈虛又何嘗不是一種宇宙的常態。此一觀念是東坡此文最為精要之處,而作者選擇運用具體的事物(水和月的流逝與盈虛)來解釋抽象的道理(常與變),這種以「以實喻虛」的方法令人更加容易了解。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東坡在創作〈前赤壁賦〉時,運用到為數不少的譬喻修辭辭格,而且在文章進行和思想境界的開拓上,每每占有重要的地位。反觀〈後赤壁賦〉,運用譬喻法的次數則少了許多。比較明顯的例子是:
予乃攝衣而上,覆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鵱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這一段描述東坡復遊赤壁時登臨所見的情景。很明顯的和〈前赤壁賦〉中所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全然不同。〈後赤壁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