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鲍曼不动杆菌 属于非发酵菌不动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有荚膜、菌毛,无芽孢和鞭毛。 有较强的粘附力,易于附着于物体表面。 最适生长温度为35度,有些菌株可在42度生长。 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物体表面可存活25天, 远远超过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近年,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已呈世界性流行,成为全球抗感染领域的挑战。 更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超级细菌”。 MDR、XDR、PDRAB定义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 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012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分析 2014年0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不动杆菌检出率的增长趋势 2005-2012年CHINET细菌耐药监测提示: 不动杆菌检出率逐年增加 2014年0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细菌耐药监测 临床常见分离细菌的分布 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 几乎各类抗生素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型都在鲍曼不动杆菌上有所表现 1、耐药酶或称药物灭活酶的产生 2、外膜蛋白的减少缺失或突变 3、药物外排泵的形成 4、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或受到保护 5、可移动遗传元件参与的耐药基因的传递 对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 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抗菌作用机制 主要是产生氨基糖苷修饰酶AMEs 即乙酰转移酶(AAC)、磷酸转移酶(APH)、核苷酸转移酶(AAD) 外膜通透性降低 主动外排 靶位突变 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靶点蛋白结构改变 主要是DNA旋转酶A亚单位基因gyrA 及拓扑异构酶Ⅳ的C亚单位基因(parC)发生了突变 其他还有膜通透性的改变 及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 可移动遗传元件参与的耐药基因的传递 整合子等耐药基因转移单元的参与机制 整合子是细菌基因组存在的可移动的遗传物质,可将许多耐药基因整合在一起,由DNA和质粒介导,以接合的方式在细菌间传递,甚至是稳定传代,从而形成细菌的多重耐药性。 目前已发现的整合子共分为9类,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有关的主要是Ⅰ—Ⅲ 类。 相同的整合子可以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相同的基因也可出现在不同的整合子上,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整合子可不断进化,产生新的耐药表型,再继续传递,周而复始 。 感染的治疗—治疗原则 感染的治疗—常用抗菌药物 感染的治疗—常用抗菌药物 感染的治疗—常用抗菌药物 PDRAB感染的药物选择 国外研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易对多黏菌素异质性耐药,但异质性耐药菌株可部分恢复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多黏菌素E+B内酰胺类抗生素 或多黏菌素E+替加环素 是可供选择的方案,但尚缺少大规模临床研究。 也可结合抗菌药物PK/PD参数要求,尝试通过增加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等方法设计给药方案。 合理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本医院或本地区的流行病学与耐药情况,参照药物 药理学特征包括药敏结果谨慎合理地使用 “时间差攻击疗法” 日本学者长谷川欲美等根据细菌体外实验和临床实际,发现联合用药的给药顺序和间隔时间性对抗菌作用有重要影响,先用磷霉素,使其血峰浓度与以后联用药物的血峰浓度间隔 1h,效果最好,因而提出了“时间差攻击疗法” 磷霉素是浓度依赖性抑菌剂,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时间差攻击疗法”作用机理是先使用磷霉素后,细菌细胞壁变薄,通透性增大,从而更有利于其他抗菌药物进入菌体内而产生抗菌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PDR-PA和PDR-Ab的细胞膜均能产生富有黏附性能的生物被膜,其能阻止或抑制抗菌药物等泵入菌体杀死致病菌,是泛耐药的重要原因。 磷霉素具有破坏耐药G-( 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的生物被膜的功能和作用,其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时,磷霉素把PDR-PA或PDR-Ab菌的生物被膜破坏,打破其细胞壁屏障,使头孢哌酮舒巴坦自由进入PDR-PA或PDR-Ab菌体内发挥其药效杀菌 实验证明,两药联用后MIC值均有极明显下降( P<0.01) , 累积抑菌率曲线明显 向低浓度方向移动, 在同一给药浓度下,联用比分别单用具有更强大的抗菌效果 参考文献 1、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07;5:939-951 2、王睿等.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版 3、Garnacho-Montero J et al. Curr Opin Infect Dis.2010;23:332–339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