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裔作家,福克纳_克莱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 印度女作家德赛获美国国家书评奖 2007年03月14日 深圳商报 【本报讯】36岁的印度女作家基兰·德赛凭借小说《继承的遗失》在去年勇夺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之后,又于日前获得2007年第33届美国国家书评奖最佳小说奖。 美国书评家协会成立于1974年,有500名会员,其所设立的美国国家书评奖的获得者虽然没有奖金,但是这个奖项在美国图书界被认为是重大的荣誉。对于这位年轻的印度女作家来说,获得这一奖项也实属不易。 基兰·德赛凭借《继承的遗失》于去年10月获得布克奖,成为2000年以来首位获布克奖的女作家。《继承的遗失》是一部滑稽、感人的家庭传奇。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雅山东北部山脚下,在一所孤零零的房子里,住着一位曾在英国受教育却不得志的退休印度法官,他唯一的愿望便是能在这里平静度日。但随着失去双亲的孙女的到来和他那喋喋不休、在美国纽约餐馆非法打工的厨师儿子的出现,老人期待的生活变得遥不可及,每时每刻都在希望和背叛中遭受煎熬。此小说被评是“一部反映人性和智慧的绝妙小说”,“集喜剧的柔和与政治的犀利于一身”。 2008.05.22巴拉蒂·慕克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英语专业教授,著名小说家和社会评论家。主要作品有《称心的女儿》(Desirable Daughter) [希珀里翁出版社(Hyperion),2002]、《坐拥世界》[(The Holder of the World, (1993)),《茉莉花》 (Jasmine, 1989)、《妻子》(Wife, 1975)、《老虎的女儿》 (The Tigers Daughter, 1971)、《短篇小说集:中介》(The Middleman and Other Stories, 1988)、《黑暗》(Darkness, 1985)。另与克拉克·布莱兹(Clark Blaise)合著《悲情与恐怖:印度航空公司惨案遗事》 (The Sorrow and the Terror: The Haunting legacy of the Air India Tragedy,1987)和《加尔各答的日日夜夜》 (Days and Nights in Calcutta,1986)。 慕克吉于1969年获艾奥瓦大学(University of Iowa)英语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20世纪70年代,受聘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任教职。1980年迁居美国,曾在几所大学任教,1989年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执教至今。她的不少作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记叙了她的移民历程。 按照慕克吉在这篇文章中所述,她于1940年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Calcutta, India)一个职业人员家庭,接受的是英国传统式教育。1948年至1951年,与家人在英国居住。1959年,从加尔各答大学毕业,1961年获英语和印度古代文化硕士学位。1961年赴艾奥瓦大学参加创作班。此后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一心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专业作家。慕克吉本打算返回印度,但她在艾奥瓦与加拿大/美国作家克拉克·布莱兹(Clark Blaise)相识,随后两人决定成婚,从此她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横跨两个世界。一位评论家曾写道:慕克吉已作为一名有影响的作家跻身美国文坛。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保持印度传统的自豪感,也反映了她融入美国的喜悦之情。 我十几岁在加尔各答生活的时候,第一次发表了一个短篇,讲述拿破伦(Napoleon)在圣赫勒拿岛(St.Helena)最后的日子。接着写了上断头台前的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后又推出其他一些作品,都以罗马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主人公。我最初发表的这些零星作品足以证实,对于就读爱尔兰女隐修会学校的上流家庭女孩来说,英国式的教学有多么僵化。剑桥海外教学大纲(Overseas Cambridge curricula)不分国界,跨越几大洲;我们可去香港、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阿德莱德(Adelaide),或者去西班牙港(Port-of-Spain)等地,不论在哪里,只要当地的教育制度被视为松散废弛,或毫无尺度可言,都有殊途同归之效。 说到底,加尔各答(或其他任何地方)似乎并不存在。我们的生活缺乏情趣。我们本身的文化也隐隐约约令人汗颜,自然无法登严肃文学的大雅之堂。 我们当然读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也看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书。我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了如指掌,有些人能大段大段背诵莎士比亚的剧作。我们还浏览俄罗斯和法国人的作品作为消遣;母亲们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