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身工》课件7.ppt《包身工》课件7.ppt
春 雪 韩 愈 新年①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 ①新年:阴历正月初一。 【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幼年家贫,刻苦好学。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因上书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和柳宗元等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说理透辟、文辞精炼,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追求新奇,有时流于险僻,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写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在漫漫寒冬中盼春的人们非常焦急。“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次句“二月初惊见草芽”写直到二月人们才看见小草发芽。“初惊”写人们见到草芽的情态,极传神。“惊”字刻画出见到春天来临的惊讶、欣喜的神态。“初”字又含着对春来迟的不满、惋惜。三、四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写白雪却等不及来迟的春色,她“嫌春色晚”,于是纷纷扬扬飘洒起来,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但诗人却可以想象出一片春色来。这两句富有浪漫色彩,可称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有灵性。雪花飞舞,说明天气尚寒,所以未有芳华,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来得迟,才作飞花,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意,构思奇妙。 此诗咏春雪,构思新奇,是别开生面的作品。 (2014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十课上) 19.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二、三、四段通过对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的三个过程逐步解释了废墟的含义。五段中“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繁华,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与二至四段照应,从中提取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案】 指含有历史文化背景、具有文化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20.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提取、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从此处开始,作者很明显的将时间段分为三个,只要从这三段时间中提取信息即可。第一阶段,文艺复兴时期,从废墟挖掘的遗迹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第二阶段,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第三阶段,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作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识。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文章在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2.熟读课文,把握好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线索,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增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 2.解释词语 施与:以财物周济人,给予(恩惠)。 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大权。 横七竖八:有横有竖,杂乱无章。 三差两错:指意外可能发生的错误。 不假思索:形容说话做事反应敏捷。 3.辨析词义 怨恨·埋怨 两词都有“不满”之意。“怨恨”指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满或愤恨;“埋怨”指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怨恨”比“埋怨”程度更深些。 豢养·饲养 两词都有“喂养”的意思。“豢养”指喂养(牲畜),比喻收买利用,多用于贬义;“饲养”指喂养(动物)。 谋利·牟利 两词都有“谋求利益”之意。“谋利”指谋求利益;“牟利”指谋求私利,多用于贬义。 4.走近作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