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失信的信用评级之反思及制度完善建议.pdfVIP

对失信的信用评级之反思及制度完善建议.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危机下的反思: 信的信用评级及其制度完善 岳振宇 (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 摘要:次债危机的爆发再次引起人们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强烈质疑,信用评级的失信问题 在国际上决非偶然现象。国际信用评级屡屡失信,主要根源于信用评级业的寡头垄断状态、 信用评级收费模式不合理、信用评级中的利益冲突以及评级失信的法律责任缺失。要保证信 用评级的客观、公正,必须完 信用评级准入制度、信用评级收费制度、信用评级利益冲突 规避制度和信用评级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信用评级;评级机构;评级收费;评级监管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sub-prime mortgage financial crisis make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 agencies; many experts question them more intensely. Accidents appear in credit rating frequently, rooting mainly in the monopoly state of this profession; the unreasonable charge patterns;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the absence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To guarantee the obj ective and impartial credit rating system, we have to perfect a serie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the admittance of credit rating, the charge patterns of credit rating, the avoidance of interest conflicts, and leg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作者简介:岳振宇,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金融法。 中图分类号:DF438.7 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提出 作为资本市场的 “看门人”,信用评级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揭示信用风险、提高市场效 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2007 年春夏之交爆发于美国的次债危机迅速席卷全 球,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引起了人们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强烈质疑。尽管此次金 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但以穆迪 (Moody s )、标准普 (Standard Poor s )和惠誉 (Fitch)为代表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 评级机构在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中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而投资者对复 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缺乏了解,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资产证券化产品偏 高的信用评级引发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市场积累很大的泡沫和风险,而一旦次级抵 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引发次贷危机导致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破产,信用评级机构又匆忙降低次级 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为避免损失疯狂抛售次 级债券引发了次债危机,次债危机的爆发又引发银行流动性的紧缺和股市的狂泻,进而导致 全球性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可以发现,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不 仅没能扮演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还对危机的加深和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关于信用评级的争议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十年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屡因评级失 信而饱受指责。在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酝酿之时,穆迪、标准普 和惠誉三家国际信用 评级机构均未能发出任何警告,等到危机爆发后,又慌张应对,降级过激,加剧市场恐慌。 1996 年9 月,穆迪和标准普 分别给韩国开发银行的长期债信用评级为“A1 ”及 “A+ ”, 均属于投资等级;韩国危机发生后,急速将其降至为“Ba1”及 “B+ ”,已属垃圾等级。1997 年7 月,泰铢发生危机,穆迪和标准普 仍给泰国政府公债 “A ”级评级,直到 10 月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