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冥屋》教案1
《冥屋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小时候家乡纸扎店老板糊“阴屋”,长大后大都市上海也在糊“阴屋”,作者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儿时东邻糊“阴屋”艺术的怀念,隐隐透露出对现代工业化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制度下的“艺术品”的不满。
同样是糊“阴屋”,但在制作的态度、风格、时间、规格、价格等方面却有天壤之别:儿时东邻纸扎店老板在糊“阴屋”时,态度潇洒,从容不迫,十分悠游。糊成的阴屋,不过三尺见方,两尺高,但“一切都很精致,很完备”,尤其是“厅里的字画,他都请教了镇上的画师和书家”。因此,做出来的阴屋,“实在算得一件‘艺术品’了”,而这个“艺术品”的价格只有一块几毛钱。大都市上海的纸扎店糊“阴屋”,动员了大大小小十来个人,作战似的紧张了三个小时,在组织上、方法上都是地道的现代工业化。糊成的阴屋,“简直是上海式的三楼三底”,但只是机械地制作,全然没有了“艺术制作”的兴趣。而这些大规模的“阴屋”“船”“桥”“库”价值不菲,价值四百余元。
这种制作的不同,给作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儿时东邻的艺术化的糊“阴屋”让人喜欢,而且是“常常喜欢看”;而后者虽然期待着并“用了和儿时同样的兴味看着”,可是,这样的“工程”,恐怕再也不愿意看第二次了吧。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时代的印痕也烙在这些封建的迷信的仪式上”这句话?
茅盾出生于1896年的浙江桐乡乌镇。这是一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小镇,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这时的手工业还保持了较原始的状态,所以给人艺术的感觉。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现代工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了纸扎业上,工业化、机械化的操作取代了以前的精工细作,更加追求规模和效益,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化。所以,作者说“时代的印痕也烙在这些封建的迷信的仪式上”。
语言品味
为了突出大都市上海纸扎的现代工业化特色,作者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两个“精密”,四个“紧张”。“精密估计”写出了现代工业化作业的程式化,而“精密的分工”则说明了现代工业化作业的流水化;四个“紧张”形象地揭示了现代工业化作业忙碌、紧凑的特色,让人不禁想起了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的滑稽形象。“精密”“紧张”正是现代工业的特点,这种精密、紧张与儿时家乡的纸扎“艺术”的悠游从容形成了鲜明对比,套用作者的话,那就是“当真有天壤之差”。当然,现代工业化的纸扎也就失去了它“艺术”的美感。
教学建议
一、这篇散文描写了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纸扎工作,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些不同的?作者在对这些不同的描述中渗透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二、文章最后一句“时代的印痕也烙在这些封建的迷信的仪式上”是一个阅读难点,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如今,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仪式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比如用于丧葬的纸扎再度兴起,且纸扎的内容有了变化,由以前的纸人纸马等变为了现代的楼房、汽车、家用电器等。可以请学生搜集媒体上的有关报道,在班里进行一次现代的封建迷信批判会,反思这些活动复活的原因。
四、纸扎艺术除用于丧葬仪式外,在民间还承担着烘托喜庆气氛等娱乐功能,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亲手制作一些纸扎作品,或搜集、制作一些诸如剪纸等其他纸制手工作品,在班上举行一次纸艺汇展。
参考资料
丧祭与生死之义(陈平原)
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美好、如此值得留恋,人类才如此看重死亡,看重关于死亡的仪式。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同样,死亡属于我们也只有一次,实在不容等闲视之。古人讲礼,以丧祭为重点,不是没有道理的;正是在丧祭二礼中,生死之义得到最充分的表现。故荀子曰:“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荀子·礼论》)
死人有知无知,死后是鬼非鬼,这于丧祭二礼其实关系不大。墨翟批评儒家“执无鬼而学祭祀”(《墨子·公孟》),恰恰说到了儒家的好处。照儒家的说法,生人注重丧礼和祭礼,并非为了死者的物质享受,而是为了生者的精神安慰。即不忍心祖先或亲友就这样永远消失,靠丧祭来沟通生死人鬼,使生命得到延伸;也不妨理解为借丧祭标明生死之大限,提醒生者珍惜生命,完成生命。就好像佛教主张护生,实是为了护心;儒家主张重死,实是为了重生。“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荀子·礼论》),关键在于生者的感觉,死者并没有什么收益。说丧祭之礼是做给生人看,虽语含讥讽,却也是大实话。只是丧祭之礼之所以不可废,一是“人情而已矣”(《礼记·问丧》),一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借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的话,一是“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一是“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前者注重其中个体的感受,后者则突出其在群体生活中的意义。后世谈丧祭者,也多从这两方面立论。
儒家由注重丧祭之礼而主张厚葬,这固然可使个体情感得到满足,却因此“多埋赋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墨子有感于儒家的“厚葬靡财而贫民”,故主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四两拨千斤”——虚词》课件4.ppt
- 《三国演义》习题1.doc
- Applications of Lawesson’s Reagent in 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Syntheses.pdf
- 课时练-人教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pdf
- 《三国演义》习题3.doc
- 《三国演义》同步练习3.doc
- 《三国演义》导学案1.doc
- Aquenc设备.pdf
-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姚荣涛》课件1.ppt
- 《三国演义》导学案2.doc
- 2026届高考数学总复习(第1轮)基础版第50讲 直线的方程.pptx
- 《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解读及对策.docx
- 二年级数学奇妙的动物世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docx
- 高一美术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思政融合课教学设计.docx
- 2025年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选调生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综合能力测试题带答案.docx
- 2025年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单招语文测试模拟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测试模拟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湖北省咸宁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题库及答案1套.docx
- 2025年温州大学单招语文测试题库有答案.docx
- 2025年湖北省荆州市单招语文测试模拟题库a4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