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光OLED之探究.DOC
白光OLED之探究
白光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evice.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是極富潛力的固態光源。它已被應用在全彩顏色(此意味著先要有白光色的OLED先被發明)的平面顯示器上,肇因於它具有省能、環保、輕薄及長壽命、安全等優點。OLED相關產品之元件製成技術;具有下列優越的使用特性:1).自發光。 2).超薄特性。 3).高亮度。 4).高發光效率。 5).高對比。 6).微秒級反應時間。 7).超廣視角。 8).低功率消耗。 9).可使用溫度範圍大。10).面板可曲撓性。近年來,白光OLED已被若干大廠發展出一種低污染、更省電的商品化元件。其市場應用領域,以先切入小尺寸的利基應用為主;而主動式OLED技術,則已可製作成高解析度、大尺寸、高資訊量的全彩顯示器之應用產品。未來則以可取代TN/STN-LCD及VFD等應用領域為終極為目標;包括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數位相機攜帶式遊戲機、車用顯示器、電子辭典等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另外,在不久的將來(約3-4年內),全球科學家一致公開預測「2010_屆時,白光OLED勢必成為照明界主流」。
謝煜弘
一、前言
有機發光最早是在1963年由Pope教授所發現,當時他以數百伏特的偏壓施加於蔥的晶體上,觀察到發光的現象,這是最早的文獻報導。由於其過高的電壓與不佳的發光效率,在當時並未受到重視。[1]一直到1987年美國柯達公司的鄧青雲博士及Steve VanSlyke 發表以真空蒸鍍法製成多層結構的OLED元件,可使電洞與電子侷限在電子傳輸層與電洞傳輸層之介面附近在結合,大幅提高了元件的性能。其低操作電壓與高亮度的商業應用潛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從此開啟OLED風起雲湧的時代。而1990年劍橋大學的J.Burroughes 及 Richard Friend 等人,成功的開發出以旋轉塗佈方式將高分子應用在OLED上(POLED),對OLED的發展有推波助瀾之效,也使得OLED的未來發展與市場更形廣闊。[2]
我國工研院材料所於民國92年獲得能源會支持,開始研發OLED照明技術,主要是為了開發高效率,長壽命的白光OLED材料與元件技術及OLED照明應用與產品技術。[3]此一技術具有下列優越的使用特性:
1).自發光。 2).超薄特性。 3).高亮度。 4).高發光效率。 5).高對比。 6).微秒級反應時間。 7).超廣視角。 8).低功率消耗。 9).可使用溫度範圍大。 10).可曲撓面板。
隨著OLED發光效率及其性能不斷地提升,在過去十年內,已經使得很多公司認為OLED是極富潛力的固態光源,也被應用在平面顯示器上,都因於它具有省能、環保、輕薄及安全等優點。加上現代科技一日千里,勢必將照亮未來世界。[4]
二、發光原理
發光原理,係在透明陽極與金屬陰極間蒸鍍有機薄膜,注入電子與電洞,並利用其在有機薄膜間複合,將能量轉成可見光。並且可搭配不同的有機材料,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來達成全彩顯示器的需求。同樣是利用材料的特性, 將電子傳輸層(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ETL )、電洞傳輸層( Hole Transport Layer, HTL )和發光材料層( Emitting Material Layer, EML )結合,而將電子激發的形式降回基態,將多餘的能量以光波的形式釋出,因而達到不同波長的發光元件的產生。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技術依其所使用的有機薄膜材料 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二類,小分子有機發光二極體被稱為SMOLED,高分子發光二極體則被稱為Polymer OLED。[4]
在早期文獻中,最早是由Kido等人以TPD為藍光發光體、Alq3為綠光發光體、Alq3:Nile Red為紅光發光體[5],p-EtTAZ為電洞阻擋層來控制各顏色激發子產生的比例,實際的元件結構為[ ITO/TPD(40nm)/p-EtTAZ(3nm)/Alq(5nm)/Alq:1%Nile Red(5nm)/Alq (40nm)/Mg:Ag(9:1)100nm,但TPD為一個不穩定的藍光發光體,因此白光元件也不夠穩定。第一個穩定的白光元件是由TDK所發表他們利用diphenylanthracene(DPA)衍生物為藍光發光體,Rb為黃光發光體,元件結構為[ITO/TPD/TPD:Rb/DPA/Alq/Li:Al/Al],可以得到ClEx,y色度座標(0.32,0.35)的白光在初始亮度7500cd/m2平方下元件壽命為650小時,而且只會產生3%的色度座標偏移。此種具電子傳送性的藍光發光層和Rb摻混的電洞傳輸發光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