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初中美术教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如何加强初中美术教育

浅谈如何加强初中美术教育 1、相关定义 1.1、相关概念界定 一、美术特长生 特长生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潜质的学生。这些 独特的潜质除了部分是天赋,更多的是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所以”美术特长生”是指在美术领域有天赋潜质,经过学习培养而形成的特 长学生。他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专业上有一定的视觉审美眼光和欣赏头脑, 具有较强的绘画造型能力,能较好的利用工具材料创作出超出同龄人艺术作品的 学生;二是学习上,除在学习中发展为有美术偏好的学生,还包括在传统应试教 育评价机制下,文化课成绩一般或后进,为报考美术院校、理想高中而发展特长 的学生。 9 二、个性化教育 1.个性的界定 个性来自拉丁文 Persona,指的是面具的意思。早在古希腊时,个性就包括 了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个人品质的总和、声望和尊严[1]。包含外在表现和内 在特征两层含义。之后国内外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高玉翔等均对个性提出了 相关的看法和认定。而我国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个性指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 哲学上的个性,指的是”个体区别与其他个体的本质特征的总和[3]”。主要 强调事物与事物间的差异性。但这样的概括过于简练,很难看到个性区别于其他 事物的具体特征。从哲学意义上谈个性,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 的辩证共存关系。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谈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时提出,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 心。 而社会学中的个性,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是 因为人在社会中所受的影响不同,个体的社会化的程度和方向不同。 那么教育中的个性啦?虽然与哲学、社会学密切相关,但理解却有不同。教 育中的个性涉及社会化的过程,又考虑个体的特征,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之上,通 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在身心、才智、价值观等方面逐渐形成比较稳定、 持久的特征的总和。 2.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关于”个性化教育”的概念,美国学者卡罗尔的描述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 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 概念、行为方式、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 是一种连续的过程。”中国曹晓峰教授则提出个性教育应该是教育的”目的个性 化”、”过程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的高度统一[4],这是针对共性教育的单一化弊 弊端而言的。而浙江新昌县教育局徐禄新认为个性教育包括四层含义:”一是指 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包括教育应该考虑个人 10 的个性差异,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理想和职业选择 等;三是教育的特色化,包括有个性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优势,有 个性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四是指培养良好的个性化素质全面和谐 发展的人。并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及安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 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思想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1]”。 上述”个性化教育”概念还没有标准统一的说法,但涵义却大同小异,就是 在尊重差异性同时,以促进学生个性特征发展为目的,通过针对个体的教育,培 养全面健康个性的人的教育。表现为一方面要以受教育者的独特性为根据,充分 考虑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作为教育 活动的个性化教育,就要营造适合的学习条件,保护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 新性,将培养个性化的人作为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个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区别在于:个性教育强调人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 的发掘与发展[2],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质;而个性化教育在赞同”个性 教育是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的同时,更多的关注 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强调对差异性的尊重[3]。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势必会促进教 学方式的变化,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深化 新课程改革、彰显和推进素质教育。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审美 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最早提出”审美”的这个概念起,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从狭 义的、单一的衍变成广义的和多元的。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核心 地位,审美概念的界定也是以审美经验为依据的。鲍桑葵最早使用”审美经验”概念,他 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或是一种对愉快事务的感觉”,是身心和谐、灵肉合一的 满足和愉悦的主体的生命整体意识。2 (二)性审美 性审美是以男人或女人作为审美的主体或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将自己的审美对象 直接指向异性,它是一门美学与性科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5 在人类历史上,围绕性、爱与美所发生的事件被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