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应对对策.doc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应对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应对对策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应对对策 1、相关定义 1.1、心理剧疗法的定义、理论和实证研究 2.2.1 心理剧疗法的定义2.2.1 心理剧疗法的定义 心理剧疗法是指运用心理剧方式,对苏州市具有攻击性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干预, 疏通其情绪,调整其认知,修复其心理创伤,使其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的一种治疗 方式。 1.2、操作性定义 1.3.1 青少年1.3.1 青少年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青少年的年龄范围为 10-24 岁,其中 10-19 岁之间属于青春 期,19-24 岁之间为青年期。本研究中所指青少年为年龄于 14-19 岁之间者。 3 1.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概念 所谓不良行为,又称越轨行为或偏差行为。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是指 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 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1社会学家沙莲香则认为:”偏 差行为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 为。”2我国也有学者对不良行为作了概括:”违反某一社会集团所共同遵从的价值观所支配 的行为”;3 “指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 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4虽 然以上人们对不良行为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不良行为指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 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不良行为,指违 反社会规范、习俗或道德标准的行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和法律规范的行为,其中包括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犯罪行为。狭义上的不良行为,包括违反了学校校规校纪、社会道德 标准和治安管理条例的行为,但不包括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犯罪行为。我国在法律上没有 不良行为的明确概念,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以列举的方式 规定了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种类。根据该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不良 行为有: (一) 旷课、夜不归宿; (二) 携带管制刀具; (三)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 强行向他人索耍财物; (五)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 观看、收听色情、淫移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位论文 .I:学 (八)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根据该法第三十四条,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 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一)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 传播淫移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 多次偷窃; (七)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 吸食、注射毒品; (九)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是指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学校纪律规范,和治安管理条例,具有不良行为的10周岁以上 的未成年人。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是从狭义上来研究的,是指10至18 周岁的未成年人违反了学校校规校纪、社会道德标准和治安管理法规,具有一定的社会危 害性,但尚不构成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 1.4、概念界定 (一)问题行为 最早对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进行定义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 Wickman (1928),他从社会层面出发,认为:”行为,从社会意义来看,是社会 评价和社会规范的结果;而问题行为则表示在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 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此后,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问k行 为进行了界定,其中比较权威和大家公认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最具有代表性的 是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给出的经典的定义:”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 行为(干扰学生或者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产生的麻烦(表 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教育大辞典》中把”问题行为”定义为”由 情绪障碍导致的社会适应困难”,并将其分为非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并 进一步指出了非社会性行为不适应社会规则,但不影响、危害他人;而反社会 性行为则是在生理、心理或社会生话等方而对他人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还 有一些研究中把”问题行为”称为”过错行为” “过失行为” “不良行为”等 。我国学者孙煌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 智能发展,或是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以上这些概念虽然从不 同的角度去定义,但是基本上都是指学生所作出的一些违反常规的、危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