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炭气化技术概论
煤炭气化技术概论
1、相关定义
1.1、立宪党人宪政概念的形成
中国百年宪政史中,作为在野立宪派的立宪概念最为接近西方宪政 概念,组织和领导的立宪”奔走运动”和”国会请愿运动”,可谓至今 无人能逾的近乎完美。其发端的标志为其代表人物郑观应于 1895 年巨著 《盛世危言》最早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救国主张。与其相呼应的康 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所提出的”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以及此后奏折所提出的”立定宪法,同受其治”,”定立宪为国体”。 [31] 特别是,康有为在 1902 年,亲拟奏折给慈禧提出”立定宪法,以垂后世, 立与民权,以保国祚”开民间上书要求立宪的先例。梁启超流亡日本不 断发表宪论文章,中国日本留学生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革命救国、君 宪救国的主张各自分化,激进革命与温和立宪已见端倪。满族人英敛创 办的《大公报》在 1903 年 8 月 18 日光绪寿辰特大号祝词为”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宪法早立,国祚绵长”,并指出必须除去专制这个国家内忧 外患的根源:”图治之根源,首在立宪法,予民权”。民间在野人士通 过办报办刊方式传播西方宪政学说,使得国内知识精英们思想成熟起来, 逐渐由最初的开议院、启民智立宪主张转向为君主立宪上来,并采取了 游说清政府官员政要支持、赞助、促成立宪的和平改革宪政的宪政生成 路径上来,并取得了相当大成效。1904 年起,体制外人士张謇奔走运动 清政府体制内权要魏光焘、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请其赞助立宪,张謇印 制《日本宪法义解》,分送清朝宫廷和达官贵人。慈禧本人阅读过后明 - 49 - 确表态说:”日本有宪法,与国家甚好”。 [32] 经过在野立宪人士奔走运 动,清朝政府驻外使节和封疆大吏们纷纷开始奏请实行宪政。最终促成 清政府当局作出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体制的决策。 自 1906 年 9 月清政府发布预备立宪上谕后,立宪派正式由民间非正 式组织转为公开社会团体。立宪派在各地相继成立立宪团体。除去各省 成立的立宪团体外,杨度在日本创建宪政公会,梁启超在东京领导政闻 社,康有为组织领导帝国宪政会。国内国外各立宪团体正式成立后,立 即纷纷大量出版宪政刊物,宣传宪政原理,开办讲习所培训骨干人员。 立宪党人宪政主张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宪法。立宪党人思想迅速成熟 和觉醒,对于清政府托词延缓立宪进程和颁布纸上空头宪法的做法深感 不满,开始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四次大规模请愿活动。 立宪党人把国民程度直接视为国民的政治责任心、政治判断力和参 政能力,认为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开国会得到提高,所以”必先建设立宪 政治,然后国民此三种资格乃能进步”。 [33] 他们甚至还进一步指出,在 “国民立宪”与”政府立宪”中,根本问题并不在国民程度,而在”政 府程度不足”,”实因政府之程度不足之故,而人民不得不进行耳” [34] 因此,国民应有立宪的主动权。这样,立宪派把国民立宪与提高国民程 度看作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开设国会,取得参政权是提高国民政治能 力的前提与手段。
1.2、抗辩权的概念分析
派对权利被抗辩阻碍这一法律现象的学术概 括。它描述了这样一个法律现象:阻碍权利的事由对原告请求权的形成阻 挡,但并不会使原告请求权失去合法性基础,因此权利人可以自由决定是 否主张该抗辩的效果。抗辩权概念正是对这一法律现象的抽象,抗辩权的 对象、”抗辩”的含义则是该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辩权是指相对人得 以拒绝基于请求权提出的请求给付的权利。 (一)抗辩权的对象 抗辩权的概念和抗辩权的对象关系紧密.只有理解了抗辩对象,才能 更好地理解抗辩权。关于抗辩权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抗 辩权是对抗请求权的权利,仅能对抗请求权.梅仲协先生认为,”因请求 权人之行使权利,义务人有可以拒绝其应为给付之权利者,此项权利谓之 抗辩权”。.二是,抗辩权主要是对抗对方请求权的权利,但对其他权利 也可抗辩.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洪逊欣先生、郑玉波先生等。同时大 陆法系民法也有这样的规定,比如对于抵销权行使之抗辩(台湾民法典第 337条、日本民法典第508条、德国民法典390条).三是,抗辩违援.主要 是对抗对方请求权,但对于”能据以请求给付的”杠牙lJ也可对抗。卡尔 拉 伦茨指出,德国民法典将抗辩权首先理解为一个与请求权相对立的反对 权 尽管在反对抵押权和质权时也使用了抗辩权;因为它们之间是有联 系的,抵押权和质权都是对债权的保证,所以德国民法典也部分地把它们 作为权利来对待,而且是”能据以请求给付的”。不过德国民法典一般还 梅仲协:《民法要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洪逊欣先生认为,”抗辩权系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尤其拒绝请求权人行使其请求权之对抗 权也.”洪逊欣:《中国民法总则》,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