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感事·湘山晴色远微微.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袁宏道-感事·湘山晴色远微微

当前文档由后花园网文自动生成,更多内容请访问 HTTP://WWW.HHYWW.NET 袁宏道-感事·湘山晴色远微微 所属朝代:明代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赏析 袁宏道进士及第后告假还乡,此诗即作于家居时。明代万历后期,内忧外 患,危机四伏。西北和东北边境处于多事之秋,而朝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 严重分歧。袁宏道深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感事》诗就是在这种 背景下创作的。首联以景起兴,湘山景色与江头独醉恰成对比,隐含着诗人为 国家命运担忧的痛苦与无奈。中间两联直述时事而措辞委婉,在貌似客观的笔 触下,深寓不满之情。尾联则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黄昏秋风、乱草萧 瑟的秋景,加上一双本无机心的白鸟避人远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 。 作者资料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 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 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文学主张 概述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 (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 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 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 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 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 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 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 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公安 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 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 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 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 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 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 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 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 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 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 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 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 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 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 《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 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 ”,“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 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 ,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