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与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pdf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与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报 2014, Vol. 46, No.2, 238−251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4.00238 *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以 560 名 5 、7 、10 年级学生为被试, 检验父母支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是否符合间 接效应模型及其模型适用性问题。结构方程建模及群组分析结果发现: (1)总体上, 间接效应模型成立, 父母 支持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和抑郁, 也通过影响友谊质量进而影响孤独感和抑郁状况 ; (2)从具体适应问题看 , 间 接效应模型对于孤独感和抑郁均显著, 但更适用于对孤独感的预测 ; (3)从发展阶段看 , 间接效应模型仅适用 于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 且更适用于童年晚期 ; (4)从性别角度看 , 间接效应模型对两性均显著, 但更适用 于男生。结果提示,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均符合间接效应模型, 但该模型的适用性可 能因具体适应问题、发展阶段和性别而有差异。 父母支持 ; 友谊质量 ; 孤独感; 抑郁 ; 间接效应模型 B844 1 问题提出 会 昌 , 张 桂 芳 , 周 博 芳 , 吴 巍 , 2008; Burk Laursen, 2010) 、更低的抑郁 (凌宇, 杨娟, 章晨晨, 根据 Bronfenbrenner (1979) 的生态系统理论, 蚁金瑶 , 姚树桥 , 2010; Restifo Bögels, 2009; 家庭和同伴是影响个体发展和适应的两个重要微 Sumer, Giannotta, Settanni, Ciairano, 2009; Young, 系统, 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erenson, Cohen, Garcia, 2005) 和孤独感(张锦 亲子关系是家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 涛等 , 2011; Al-Yagon, 2008, 2011; Appel, Holtz, Bowlby (1969, 1973)著名的依恋理论, 安全依恋或 Stiglbauer, Batinic, 2012; Mounts, Valentiner,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良好发展和适应的重要基 Anderson, Boswell, 2006) 、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和 础 , 缺乏这个基础 , 儿童的发展可能会遭遇风险 ; 社会能力(Rubin, Dwyer, Kim, Burgess, 2004)等。 与该理论相一致, 很多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比 与此同时, 由于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不安全回避或焦虑的儿童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 的 变 化 ( 如 与 父 母 冲 突 增 多 , 更 加 依 赖 同 伴 等 ) 稳定性和心理健康(see Al-Yagon, 2011) 。青少年对 (Brown Larson, 2009), 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和适 父母的依恋关系与儿童相比虽然有所变化(如对父 应的影响日益增强。同伴关系有群体水平 (如同伴 母的依赖减少 ), 但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依恋与各种 群 体 接 纳 ) 和 二 元 水 平 ( 如 友 谊 ) 之 分 (Rubin, 适应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行为问题)之间仍有实质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