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唐代“风疾”考论.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19唐代“风疾”考论

唐代‘‘风疾’考论 安家琪 柳宗元《捕蛇者说》有大名于后世,然世之论者多以其文为孔丘“政苛于虎” 之嗣响,于其开篇首句所逗露之文化信息殊少注目。故蒋氏之痛,读者常引以为一 己之痛,而于唐人所经受另一层面之痛,则视而渺见、听而不闻矣。其词日:‘咏 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 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永之人争奔走焉。”…“大风”盖癞病,由恶风染 著。“风毒湿气,浸渍肌肉,致淫邪散溢,痒骚成疮,皮肤溃疡,鼻柱倒塌,须眉 堕落’,属诸风疾之一种伫,。永州之蛇能治“风疾”,故捕得者受重赏。以一蛇而兴 师如此,非中上阶层久罹“风疾”者,不克能办。如此,则于‘风疾”之成因、分 布与疗法作一系统考察,非特于“风疾’对唐人之影响能有切实把握;即于唐人之 日常生命体验甚或于相关现象之阐释,亦或有别样之发现。 一、唐代‘啊巩疾”义考 “风疾”作为一种疾病而见于史书,概可溯源至《后汉书》:“封观者,有志节, 当举孝廉,以兄名位未显,耻先受之,遂称风疾,喑不能言。火起观屋,徐出避 之,忍而不告。后数年,兄得举,观乃称损而仕郡焉。”【31景蜀慧认为,在汉、魏 至南北朝时期的史籍中,对“风疾”或“病风”之症状描述多集中表现在两方面: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唐代中后期的儒学与文学”(2013M541816)。 【1】1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六《捕蛇者说》,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55页。 [2】赵佶:《圣济总录》卷十八《大风眉须堕落》,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449页。 [3】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四五《张俊芳》,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527页 万方数据 276,唐史论丛第十九辑 一为神志昏愦等精神方面的错乱失常;二则为败面啁口、哑喑耳聋等听觉、视觉、 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功能的障碍损伤,有类今日所谓之“中风”。其病机除风邪入 侵之外因外,更有人体正气虚亏、气血淤滞以至内风动越、气机失调等内在因素“1。 至唐,史书中对“风疾”的理解更为宽泛。仅对高宗所患风病之记载,即有“风 疾”、“风痹”、“病风”、“风疹”、“风瘵”、“风眩”等诸多名目,对顺宗之病亦有 “病风”、“风病’’、“风疾”、“风恙”、“风噤”等各异之称。下文即以史书所见人物 之风病为例,探讨唐代‘‘风疾”之基本义涵。 《资治通鉴》上元二年载“(高宗)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云云伫1。“弘 道元年”又载: 十一月,丙戌,诏罢来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头重,不能视, 召侍医秦呜鹤诊之,鸣鹤请刺头出血,可愈。天后在帘中,不欲上疾愈, 怒日:‘V巳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f”鸣鹤叩头请命。上日:‘‘但刺 之,未必不佳。”乃刺百会、脑户二穴。上日:“吾目似明矣。”。1 对此,《大唐新语》、《谭宾录》亦有“高宗末年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秦鸣鹤为 其刺脑户出血”之相似记述㈨。据《唐会要》所录,高宗患“风疾”,概自显庆五 年十月始”1;直至弘道元年十一月,尚有秦鸣鹤为其刺头出血之事。而秦氏治愈高 宗后,未及一载,高宗即崩。(《资治通鉴》卷二O三)据此可知,高宗风疾至其晚 年一直未愈。史书对其风疾之称虽名目不一,但自上引对高宗自患病到秦氏为其疗 病的记述过程观之,“风眩”之说或最为贴近其病症。《后汉书·韦彪传》载韦顺自 谓“眩瞀滞疾,不堪久待”,唐李贤注日:“眩,风疾也。瞀,乱也。谓视不明之貌 也。”怕1以此推知,在唐人的理解中,“风眩”属广义之“风疾”——因风入侵体内 【1】景蜀慧:《“风痹”与“风疾”——汉晋时期医家对“诸风”的认识及相关的自然气候因 素探析》,《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37—44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