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课件3.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两章课件3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可见: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问 题 探 究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结论。 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可谓开宗明义;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与其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读 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读音举例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读 译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组内对译课文,并展示。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析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析 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小组展开讨论) 析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城: 守方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主张(结论) 论点范围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施行仁政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论证思路: 第二部分(2、3)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分) 第三部分(4)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总) 结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总) 逐层论证 层层深入 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成败的要素,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方面要认识到 “人和”的重要性,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由战争到治国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