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市高三朝阳一模散文阅读讲评
散文阅读 乡 魂【关注开头、结尾段(句)】 第一部分:作者未在故乡生活过,因此第一次“来”故乡,无法与故乡建立情感的接通。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乡音找到了情感上的接通点。(路人——老法师(祖父)——情感) 第三部分:作者通过写在异乡听到乡音,遇见同姓乡人(老乡)的故事,写出了他们的对故乡的无限热爱成为他们共同的潜在的生命密码。 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情感】,说明有共同经历、共同文化的人,内心一定有共同的民族情感,能够相通、共鸣【主旨】。 22.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3分) “回”意味着曾经在故乡生活过,“来”强调的是作者第一次来到故乡(1分), “来”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与隔膜(1分), 为下文对故乡情感的转变埋下伏笔(1分)。 直接原因 情感原因 内在文脉 【参考答案】 1、作者出生在异地他乡,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 2、作者以前从没有到过故乡,这是第一次。 3、作者并不是生长在故乡,故乡只是作为籍贯存在。 直接原因 情感原因 1、表现作者与故乡缺乏情感上的共鸣。 2、表现作者对故乡毫无感应。 3、表现作者对故乡没有归属感。 4、作者对故乡的印象淡漠,感情不深。 5、表现作者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沟通,而又渴望沟通与共鸣。 内在文脉 1、为后文故乡走进我的心中,我感受故乡与我的联系做铺垫。 2、与后文听到宁波话后内心涌起的亲切感形成对比。 3、为后文作者找到与故乡心意相通的感觉埋下伏笔。 【评分细则】 23.本文第二部分中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3.本文第二部分中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文中详细描写了老法师的地道宁波口音,呼应了上文对童年时听宁波话回忆(2分);描写了老法师的仪容,与祖父极为相似,引出了下文对爷爷的深切怀念(2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从陌生、隔膜到亲切、认同的转变(1分),为下文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做铺垫(1分)。 阅卷评分细则 1、文中详细描写了老法师的地道宁波口音,呼应了上文对童年时听宁波话回忆(2分); 2、描写了老法师的仪容,与祖父极为相似,引出了下文对爷爷的深切怀念(2分)。 3、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情感的不断加深(1分), 4、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1分)。 (意思对即可) 作用题的回答角度 1、内容 2、结构 3、手法 4、情感 5、中心(主旨) 24.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说明】 本题属于含义题 考查考生对文章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对作品重要信息的归纳和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 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 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 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24.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含义是:有共同的民族文化的人(2分),内心一定有共同的民族情感,能够相通、共鸣(2分)。 【评分细则】 答案要点① 中“共同源头”可以理解为“共同的民族文化、共同的故乡记忆和文化、共同的民族”(2分)“同种同族,同乡同姓”、“同一故乡” (1分) ;“相同姓氏”不给分。 答案要点② 中“共同的生命密码”可理解为“共同的民族情感”“共同的对故乡的眷恋(爱恋、热爱、喜爱)”、“(故)乡情”(1分); “乡愁”不给分 。 答案要点③ 中的“神秘地相牵”可理解为“相通”、“共鸣”、“血脉相通”、“认同感”(1分)。 【存在问题】 ①本句处于文章的结尾,是总结升华段,因此,除了关注与之邻近的段落之外,还应对全文进行宏观把握。而大部分学生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所以难以答到 “共同的民族文化”这个方面。 ②类型把握有误。有部分同学。 * 从陌生、隔膜到亲切、认同的转变 * 结合前文 * * 从陌生、隔膜到亲切、认同的转变 * 结合前文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