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ppt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年代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候归郡管辖。 元代的行省制度: 内容: 意义: 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小结: 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总体呈 现怎样的特点? 中央(权利不断加强) 地方(权利不断削弱)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⑴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⑵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2、内容: 察举制:汉代;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目的 直接目的:选拔人才 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隋唐宋元: 标准: 才学 方法: 分科考试 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 汉代的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概念: 标准: 品行 主要科目: 孝、廉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汉武帝时,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与三公九卿形成内外朝制度 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评价: 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标准: 门第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创武举、殿试 唐玄宗:派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考试方法等更加合理化,名额增加 明清:八股取士 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科举制发展历程: 开创: 形成: 发展 完善 僵化: 结束: * * * * * * 中央: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秦 朝 :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地方: 郡县制 垂直 管理 皇帝 丞相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 地方 皇权 相权 地方政 治制度 中央政 治制度 官吏制度 汉高祖 1、汉承秦制和郡国并行制 县 中央 封国 县 候国 郡 结果:七国之乱 汉景帝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 2、 汉武帝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候—郡—中央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候矣!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推恩令的影响: 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地方行政区划:州——郡——县 唐中期:节度使 内容: 政治上: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军事上:掌控着军队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影响: 唐前期的监察区划: 道——州——县 下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一圈点与批注》优质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33张PPT).ppt
-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1课美丽小路.ppt
-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她是我朋友.ppt
- 人教版语文三上《奇怪大石头》ppt课件.ppt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16短文两篇{共27张PPT}.ppt
-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总复习习题一一超齐全.doc
- 人教版语文三上习作六《风景优美地方》ppt作文课件.ppt
-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期末卷{含答案}.doc
-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太阳是大家》.ppt
-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园地1一4单元.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4课.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实用1}.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2.3华盛顿会议{共21张PPT}.ppt
- 人教版选修【1一2】2.1.2《演绎推理》ppt课件.ppt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共27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讲第一节热力环流.ppt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讲《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doc
-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3章 中国地理第3节 中国地形 (共64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精品课件{共112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地理《气压带与风带》ppt课件.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