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城空间集聚要素的分布特征与模式-地理学报
第72 卷第8期 地 理 学 报 Vol.72, No.8
2017 年8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ugust, 2017
武汉市城市空间集聚要素的分布特征与模式
1, 2 1, 2 1, 2 1, 2 1, 2 3
焦利民 ,李泽慧 ,许 刚 ,张博恩 ,董 婷 ,谷岩岩
(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2.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3.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
摘要:不同城市要素的集聚现象具有不同的空间模式,定量化研究城市要素集聚模式的差异
和联系对于理解城市发展机理、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为例,获取不
透水表面、商业服务业网点(POI )、人口、容积率、城市道路等城市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法
识别城市主次中心,从城市要素的分布形态、集聚程度、集聚模式等来研究城市要素的空间分
布格局特征。研究发现,武汉市呈现“一主七副”的多中心结构,各城市要素从城市中心向外呈
反S 型的圈层递减。采用集聚度指数衡量城市要素的集聚水平,结果显示商业POI 、人口密度
的集聚程度最大,其次是容积率、道路密度、不透水表面占比。高度集聚的商业POI 、人口密度
呈现出点状模式与带状模式相结合的分布模式,中度集聚的道路密度、容积率呈现点状模式、
环状模式与轴状模式相结合的分布模式,低度集聚的不透水表面密度主要表现为环状模式。
城市中心的吸引、立体空间开发等促进了城市要素的向心集聚,交通干线、稀缺景观资源的廊
道效应等重塑了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
关键词:城市要素;空间集聚;核密度估计;梯度分析;反S方程;武汉市
DOI: 10.11821/dlxb201708008
1 引言
[1]
城市是一个由基础设施、人类活动和社会联系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 ,是人口、经济
[2]
活动等城市要素集聚的某个空间范围 。城市人口、城市经济和城市土地利用等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形成城市要素系统。研究城市要素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是认
识城市要素系统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格局及演化,有利于理解城市要素
的内生发展规律,为城市土地开发、城市规划等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众多学者研究了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建立了描述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的
模型,如Clark 模型、Smeed 的负幂指数模型及其相关的修正模型如Tanner-Sherratt 的正
[3- 6]
态密度模型、Newling 的二次指数模型、加幂指数模型等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7]
(ESDA)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人口的空间分布,常被用来揭示空间的集聚或热点模式 。
[8]
有研究采用聚集指数描述了流动人口集聚空间分布特征 。在研究城市经济的空间分布与
集聚特征方面,产业经济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对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空
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Ellison 等提出的EG 指数被广泛运用于衡量比较产业
[9]
集聚程度 ,Ripley K 函数常用来研究不同尺度下的产业的集聚空间分布,测定其集聚程
收稿日期:2016-08-3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