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计算出吸附量.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而计算出吸附量

第五章 气—固界面 第一节 固体表面 第二节 吸附概述 第三节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第四节 吸附等温线 第五节 吸附等温式 第六节 毛细凝结与吸附滞后现象 第一节 固体表面 一、固体表面与液体表面比较 固体不具有流动性,形状几乎等于它形成时或破坏后的形状。 从微观上分析固体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一点与液面的平滑程度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液面上的吸附力场是均匀的,而固面上的力场是不均匀的,那些表面凸起处、边角棱处裂缝处和残损处具有更高的能量,因此说其表面活性是极不均匀的。 铝箔电镜形貌(1000倍) 铝箔电镜形貌(10000倍) 塑料板电镜形貌(1000倍) 塑料板电镜形貌(10000倍) 二、固体的表面结构 (一)固体表面的粗糙度ω 粗糙度ω定义为: ω=真实表面积/理想几何表面积 (二)表面晶型的无定形化 表面层这种晶格变形或无定形化的厚度与物质本性,形成条件有关。 图5—1 氯化钠晶体表面无定形化示意图 (三)表面氧化层的形成 图5—2 石英粒径d与密度ρ和无定型部分含量x的关系 (四)固体表面密度 由于固体表面晶格变形和疏松化,而使其密度降低,但这种变形部分的比率x和密度ρ的变化,因粒子的大小而不同。 三、固体表面的活性 表面的自由能高出体相自由能为μs与μb之差值: 结论: 1. 对于固体颗粒,由于曲率半径r0故,而且这个差值随表面张力γ加大而增大。 2. 固体表面的活性是极不均匀的。 3. 固体物质随其粉碎程度的增加,表面活性部位的含量也在急剧加大。 第二节 吸附概述 一、吸附与吸附能力 作为吸附剂的固体,多 为固体粉末,或多孔物 质,这些物质均具有较 大的比表面,以实现更 大的吸附能力。 图5—3 活性炭吸附溴气过程示意图 或 吸附量:单位固体质量或单位固体表面所吸附的吸附质气体的体积V或摩尔数n: 二、影响吸附量的因素 (一)吸附剂与吸附质的性质 1.吸附剂的性质 吸附剂的本性决定了它对一些气体或蒸气有特殊的吸附能力。 2.吸附质本性 实验发现,在物理吸附中,由于吸附力为分子间力,吸附过程与气体的液化过程相似,因此物质的沸点越高,越易液化,则越易被吸附。 Tc越高的吸附质越易被吸附。 化学吸附是通过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的化学键结合,就不具有这种依赖关系。 (二)气体的压力和温度 一般讲在未达吸附饱和之前,吸附质的压力越大,则吸附量也越大。 吸附是自发过程,故 严格地讲这一结论对于物 理吸附才是正确的,对于 化学吸附,由于有化学键 的形成,而发生化学变化, 有可能△S是正的,因此也有可能△H也是正的 。 三、与溶液表面吸附的比较 气体在固面上的吸附与溶质在液面的吸附比较 : 1、固面一般是多相、不均匀、活性基点分布也不均匀; 2、固面上的吸附包括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3、固面上吸附的吸附质可能是单层的,或是多层的; 在固面上存在难于区分的吸附(adsorption)和吸收(absorption)。 吸附是表面过程,其中包括固面的外表面及所含微孔的内表面;而吸收是气体分子或原子嵌入固体的晶格中去,比如Pd对H2的吸收。 四、固体对气体吸附的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有动态法和静态法: ①在动态法中,于体积为V的吸附系体中,维持温度T和气体压力P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地称重原始重量为W的吸附剂与其上所吸附的气体的重量,直至达到平衡重量Wˊ。倘若固定温度,改变压力就可以得到吸附量与P间关系;倘若固定压力,改变温度就可以得到和T间的关系。从而计算出吸附量; ②在静态法中,于体积为V的吸附系体中,引入一定量的气体,测量气体的初始压力P1和平衡后压力P2,可直接计算出平衡压力P2时的吸附量。若改变引入的气体量,维持恒温就得到和P平衡压力间的关系。进而求出吸附量。 第三节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一、物理吸附的吸附力 1.非极性分子被非极性吸附剂所吸附,分子间力为色散力。 2.产生诱导偶极的吸附质分子与离子型(即极性)吸附剂之间,有色散力和有离子电场与吸附质诱导偶极间的诱导力作用。 3.极性吸附质分子在非极性吸附剂表面上有色散力,还有极性吸附质分子与被诱导了的吸附剂原子的诱导力。 4.极性吸附质分子在极性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除了考虑色散力之外,尚需考虑吸附质与吸附剂两偶极分子之间的静电场力。 隶属于物理吸附的氢键作用,水分子吸附在醇、胺或氨这样含有-OH基的表面上可形成氢键,例如水吸附在硅胶的羟基化表面上: 二、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主要和根本区别在于吸附力不同 。 (A)物理吸附     (B)化学吸附 图5—5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可逆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