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进废退学说.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进废退学说

演化 / 進化 (Evolution) 演化的証據 (evidence of evolution) 演化的機制 (mechanism of evolution) ( 參考課文 “生物學探究” 上冊 P.256 – 276 ) 演化的理論 (Theory of evolution) 用進廢退學說 (Lamarckian Evolution) 天擇說 (Natural selection) 現代演化學說 (Neo-Darwinism) 演化的定義 (Definition of evolution) 演化 / 進化 = 有系統及次序的逐步發展 生物學上的演化 / 進化 = 經長時間,物種從簡單的結構演變成構造複雜的生物 用進廢退學說 (Lamarckian Evolution) 由法國的生物學家拉馬克 (Jean B.Lamarck) 於 1809 年提出 雖然他建議出物種演化的機制,但卻不被廣泛接受 他的理論是基於以下兩個情境 : 生物遺傳性狀的常用和不用 (use and disuse of parts) 所獲取的性狀具遺傳性 (the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 拉馬克認為環境的轉變令動物的行為模式也相應改變,最終令身體某些構造或器官經常被使用或相反越少被使用,分別使之體格發達或相反越為萎縮退化。他認為動物在其生命階段所得的性狀能遺傳至其後代 例子 (一) - 解釋現今長頸鹿的形成 : 長頸鹿的祖先是短腳及短頸的動物,因地上的糧草供應不足,牠們需要吃樹上的葉子充飢 由於要經常伸長頸子以攝食樹上的葉子,頸部不斷被伸延而令該器官越變更長,逐漸形成長頸子 例子 (二) - 解釋水鳥 (aquatic birds) 的形成 : 由於這些鳥隻經常游水,使趾骨間的皮膚時常被伸展,逐漸演變出趾間的蹼 (web)。 例子 (三) - 解釋 (flatfish) 的形成 : 有些魚因長居於淺水中,以致時常以其身體貼於地面上,逐漸使身體成為扁平狀。 但後天獲得的性狀並不是如拉馬克所說的,可遺傳給子代 如德國學者魏斯曼 (August Weisman) 曾逐代切斷老鼠的尾巴,以証明拉馬克的理論。因為若根據理論所說沒多大功用的器官會因環境的改變而逐漸細小最終退化。但連續經過二十代的實驗,老鼠尾巴的長度並未有變短的跡象,顯示拉馬克的理論並不兌現。 魏斯曼卻認為動物身體所獲取的特徵並不能直接影響其配子細胞,因為配子細胞是將遺傳性狀傳遞至後代的途徑。 由此可見,經環境因素改變的生物性狀並不能遺傳至子代,因為環境因素並不能改變生物的基因型,所以屬非遺傳性的。但拉馬克提出環境令生物的表現性狀改變亦是對的 (如經常做負重運動可令肌肉發達)。 天擇學說 (Natural Selection) 由達爾文及華萊士共同提出,以解釋新物種由原有物種形成的機制 這學說 / 理論是基於 3 個觀察及 2 個推論,如下所述 : 只用作參考 觀察(一) : 種群內的個體具有極高的生殖潛能 証據 : Malthus 提出人類具生殖潛能,致令人口能以指數迅速增長。他認為所有生物亦是如此,這亦是推動物種延續的基本動力 例如: 美國生蠔 (Crassotrea vriginica) – 每季可產生 1x106 卵子 罌粟(Papaver rhoeas) – 每次可產生 6x103 種子 蟹 (shore crab / Carcinus maenas) – 每季可產生 4x106 卵子 只用作參考 觀察(二) : 種群內個體的數目常保持恆定 種群的大小被不少環境因素限制 ( 如: 食物供應、空間、及陽光等 ) 種群傾向增長直至環境負荷不了為止,即達至平衡的水平。而實際上種群在這個平衡點波動,所以令種群大約保持恆定 ?推論 (I) - 種群內各個體間出現的劇烈競爭形成 “生存競爭 (struggle for existence)”,使很多個體也不能生存或成功繁衍 只用作參考 觀察(三) : 所有種群內皆有變異發生 証據 : 達爾文在修讀劍橋大學時曾研究甲蟲 (beetles),其後他在航海旅程中所得的觀察,及於航海旅程後親自進行的白鴿人工育種,均使他深信種群內有變異存在 尤其在加拉柏戈斯群島觀察得到的鳴鳥的種間變異,使他作出第二個推論 華萊士在馬來西亞群島收集得到的數據,亦提供了更多的証據以証明種群內有變異發生 但達爾文及華萊士兩人均不能解釋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