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地标-空腹夹层板结构技术规程
DB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22/ -2003
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
设计与施工规程
Code for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Vierendeel-Sandwich Plate
(试行)
(Trial Method )
2003-08-01 发布 2003-09-01 实施
州 省 建 设 厅 发 布
贵州省地方标准
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
设计与施工规程
DB22/ 36-2003
Code for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Vierendeel-Sandwich Plate
(试行)
(Trial Method )
主编单位: 州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
批准部门: 州省建设厅
施行日期:二00 三年九月一日
2003 年10 月 贵阳
2
前 言
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体系,是近几年来出现的
一种新型板系空间网格结构体系,其构造特点是将密肋井字楼
盖的每根肋梁腹部挖空,但保留交叉点处的钢筋混凝土,使原
肋梁分为上、下肋梁,从而形成空腹梁交叉,交叉点处的具有
“块体单元”力学特性的 “剪力键”,使空腹夹层板的上、下
肋梁共同工作。空腹夹层板的力学模型为由上、下网格肋板组
成上、下表层和 “剪力键”组成夹芯层的夹层板模型。
空腹夹层板不同于空腹网架结构,空腹网架由空腹桁架交
叉组成,结构变 以剪切变 为主,空腹夹层板的剪切变形影
响较小,以弯曲变 为主,从而可使空腹夹层板的结构高度按
实心平板的结构高度取值。空腹夹层板作为楼盖结构,可应用
于多种结构体系中,当应用于框架结构中时,即形成空腹夹层
板框架结构;当框架梁为扁梁时,即形成空腹夹层板框架扁梁
结构;当空腹夹层板与其等高的框架暗梁连接时,即形成板柱
结构。空腹夹层板与框架梁具有多种组合 式。
空腹夹层板作为板系空间结构,具有和实心平板一样的三
维空间受力的特点,由于其腹部双向挖空,在同等跨度条件下,
结构自重比无梁楼盖、密肋井字楼盖和实心平板框架结构的自
重均低。空腹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水平管线层,下部有规律的网
格,具有天棚吊顶的装饰功效。它在建筑功能上,具有板柱结
3
构的建筑功能——“大柱网、大开间、 活划分房间等”,避
免了框架梁板结构 “有墙必有梁”的弊端。是一种 “集承重、
围护、装修、管道支架功能为一体”的钢筋混凝土网格板结构
体系。
空腹夹层板从研制、试验到工程应用,历时达七年,在大
柱网工程中已分别应用于7.2m、8.4m、9.2m、10.8m、12m 等
几种柱距,在大跨度工程中分别有18m、19.5m、2 1m、24m 及
32 米等几种跨度的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初级班-练习.pdf
- 试用期转正汇报.pdf
- 设计展望:未来设计前沿趋势.pdf
- 语用学Chapter 4 Cooperative principle陈新仁何自然何伟.pdf
- 语用学Chapter 11 Language memes陈新仁何自然何伟.pdf
- 语用学Chapter 7 Speech act theory陈新仁何自然何伟.pdf
- 语用学Chapter 10 Hedges and pragmatic vagueness陈新仁何自然何伟.pdf
- 试样的采取与处理.pdf
- 语用学Chapter 5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Face Theory陈新仁何自然何伟.pdf
- 语用学Chapter 12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陈新仁何自然何伟.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