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范宽临流独坐图之讨论-荆浩论坛jinghaoforum.pdfVIP

传范宽临流独坐图之讨论-荆浩论坛jinghaoforum.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范宽临流独坐图之讨论-荆浩论坛jinghaoforum

传范宽 《临流独坐图》之讨论 一《临流独坐图》 这幅名作在清代被归为范宽,它无论壮阔的气魄,还是意寓深邃的人景设计,都属于一幅难得的北宋间山水画巨 作。当代专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否定了作者为范宽的原结论,但是没有能够提出谁是画的作者 。专家否定它是范宽的 作品的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出现比如小斧劈皴等某些 “北宋晚期元素” ,而是那位起到点题作用的主人公-- 文士。 这些论据,有的属于客观分析,但有待充分证明 。有的则基本上属于忽略史实的主观推测,至少属于片面的﹑草率的 ﹑不够严谨的推测。在《临流独坐图》(图1) 中,没有《溪山行旅图》中那么多、那么密集的雨点皴,而更多的是用 小斧劈皴。这种皴法被认为是由北宋晚期的李唐首先应用的。由于范宽的基准作品只有《溪山行旅图》一幅,我们也 很难证实范宽绝对不曾用过小斧劈皴,或类似于 《临流独坐图》的皴法。在没有新的线索的前提下,只能暂时接受范 宽不用小斧劈皴的结论(我們仅仅說有这个可能性) 。本来由此比较客观的证据,已经足以对《临流独坐图》的归属产 生怀疑 。但是怀疑并不能定案 。专家可能也是底气不太足,故而首先推出了一条似乎很深奥,更加难以被论证的 “写 真”论,列举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两个例证,指出两图中只有 “市井小民”。以《临流独坐 图》中的文人为 “破绽” ,将它拉到了北宋末。紧接着,再以画中的皴法类似于李唐的典型技法小斧劈,将它的成画 年代钉死在李唐同期。这些论据都很片面。我们先来看背景资料,然后仔细分析﹕ 「硕大的巨石彷佛数朵浮云自平地升起,顷刻间凝结成坚硬的石砾,沿着画幅中轴依次盘踞。在这雄伟山水 的底下,几株大树生于前景的岩石上头,其后的小径向右以木桥联结画外的世界,另一侧则通往湖边的茅舍 ,顺此方向,才发觉一位文人盘着双腿栖于树下,独自望着这苍茫的浩浩世界。这位文人被画得如此地渺小 ,又偏于左下一隅,以至于我们如果不仔细观察,就很容易漏掉这位 『临流独坐』的人物,然而,唯有利用 这样悬殊的比例构置,观者才能在画幅的尺寸天地间,体会到雄伟山水的千万气势。这件〈临流独坐图〉, 是否真出于范宽之笔仍有争议,但其中轴式的构图,以及庞大山体的量感,都与〈溪山行旅图〉有着形式上 1 的相关之处。」 「宋范宽临流独坐图轴绢 156.1x106.3 公分,近景临河岩石上大树六株,有枯枝,有夹叶或点叶树,前后交 错围聚成林。背后道路以木桥连接右岸。另一边坡岸上,有茅舍水榭,前倾弯曲的老树下,坐一文士,眺望 空阔无际的河水。其后两群山石相背,山上也生长着曲干丛木,右侧一山,林隙中露出茅舍一角,溪涧自山 谷间涌出。两山间以缓坡山径相连系,隔着一层云雾,又有两山耸峙,山体更大,而山顶远树则缩为细点, 山谷蒸岚,树木楼阁只露出顶端,右侧悬岩深处瀑布直下。主山自两峰间迎面耸立,主宰整个山川的形势。 这幅画沿袭北宋雄伟山水的传统:主山位在画幅的中央上端,两侧罗列次要的山峰,以溪谷、河流、桥梁、 云烟显示深而远的空间。临流独坐岸边的士人,点出画的主题,与巨大的山石相比,人物如此渺小而且不明 1 《台北故宮网》.tw/dm2001/B/exhibition/landscape/K2A000037N_basic.htm#javascript:; (检索日期: 2012 年5 月) 。 1 显,表现了北宋传统的自然观。不过我们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中,看到的点景人物 ,都是市井小民,在写 『真山水』的观念下,北宋山水画家很自然的将观察到的寻常百姓的生活描写入画。 十一世纪后期,士大夫与文人成为政府与社会的中坚,领导文学艺术的发展,文人或隐士的理想开始在诗歌 、书法与绘画中反映出来,陶渊明〈归去来辞〉的名句: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曾经是十一世纪末北宋画家喜爱的题材,或者也是这幅画的灵感来源。所以岸边简陋的 茅草屋和水榭是这位归隐士人的居所,陪伴他的是深林巨嶂,孤舟木桥,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然世界。画幅上 端十则明人的题诗,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描写这幅画带给他们的感受。清代的著录将这幅无款印的画归于 范宽,从山石的轮廓,山头上密密麻麻形容丛林的墨点,及近景中景的树法来看,与传称范宽画的特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