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注(修订版)前言杨伯峻.docx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秋左传注(修订版)前言杨伯峻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前 言(一)春秋名義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名,所以國語晉語七說:「羊舌肸習於春秋。」楚語上也說:「教之春秋。」墨子明鬼篇也曾記各國鬼怪之事,一則說:「著在周之春秋。」二則說:「著在燕之春秋。」三則說:「著在宋之春秋。」四則說:「著在齊之春秋。」隋書李德林傳載其答魏收書也說:「墨子又云:『吾見百國春秋。』」(今本無此文,孫詒讓閒詁辑入佚文中。)春秋之名,似乎其來已久。據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說:春秋家者,其先出於三代。按汲冢璅語,記太丁時事,目為夏殷春秋。由此,劉知幾論定:「知春秋始作,與尚書同時。」但這種推理,很難使人信服。汲冢璅語,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劉知幾看到其中有夏殷春秋之名,而記的是太丁時事,這個不必懷疑。然夏殷春秋之名,是太丁時原有的呢,還是汲冢璅語作者所後加的呢?則難以肯定。據史記殷本纪,殷商有兩個太丁,第一個是商湯的兒子,殷本紀說: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迺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這個太丁既未曾坐過朝廷,自無時事可記。第二個太丁是紂的祖父。殷本紀說: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带乙立。帝匕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兩個太丁,後一個太丁,龜甲文實作文丁。王國維所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未曾考及這個文丁。據後漢書西羌傳和注及通鑑外紀,都引有大丁,或太丁,可能沿襲史記殷本纪把文丁作太丁之誤,唐劉知幾史通也誤把文丁作太丁,而其人為紂之祖則甚明。但並無夏殷春秋之名。徧考卜辭,確如于省吾歲時起源初考所言,「有春、秋而無冬、夏气更没有「春秋」這一雙音名詞,足見所謂夏殷春秋者,是汲冢璅語作者所加,並不是如劉知幾所云「其先出於三代」。 據墨子,各國的史書都叫春秋,所以左傳昭公二年傳說: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孟子離婁下也說;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那麽,「春秋」既是各國史書的通名,也是魯國史書的專名。因為各國史書,有的各有專名,晉國的叫乘,楚國的叫檮杌,它們和魯國的春秋,是性質相同的書。為什麽叫「春秋」呢? 根據春秋經,一般在一年四季(古人叫四時)的第一個月,縱是無事可記,也寫「春正月」或「春王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春、夏、秋、冬四時之名,至遲起於西周。以詩而論,我認為豳風作於西周,七月有「春日載陽」;小雅出車也作於西周,有「春日遲遲」。說文夂部說:「夏,中國之人也。」而朱駿聲說文通训定聲却說:「春、夏、秋、冬四時並本字本義。」林義光文源徵引這一說法,並引右戲鬲「夏」作「■」為證。 秋季本為穀熟季節,所以說文禾部說:「秋,禾穀熟也。」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秋」字正是這意義。左傳僖公十五年:「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這個秋字,正是四時的秋。古鈢(璽印之璽)文常見「千秋」字,「千秋」正如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三秋」。古人每年莊稼只收一次,所以「千秋」猶如「千年」,「三秋」猶如「三年」。 冬,說文《(冰本字)部云:「四時盡也。」四季最末一季自是冬季。金文有■字,卽冬字,却假借為終,如頌鼎「頌其萬年眉壽,?臣天子霝冬」,「霝冬」卽「靈終」,和詩大雅既醉「高朗令終」的「令終」同。井(邢)人安鐘云「永冬于吉」,即「永終于吉」。詩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這「夏」和「冬」,才是四季的夏和冬。 古人記事,標明春夏秋冬的,據趙汸春秋屬辭卷一說:近代或有以書「王」為夫子(孔丘)特筆者,按殷人鐘鼎日「唯正月王春吉日」之文,可見時日稱 「王」,乃三代恆辭。趙汸說的重點在「王」字,我引他的文字重點在「春」字。陸粲春秋胡氏傳辨疑也說:商鐘銘日「惟正月王春吉日」,又曰「惟王夾鐘春吉月」,是三代之時皆然。然而他們所舉商鐘,不曾傳到今天。而在傳世彝器中,樂書缶有「正月季春」的紀載。「正月」是晉用夏正的「正月」,對周正來說就是季春三月。還有商鞅量標有「冬」字,這個商鞅量自己說作於秦孝公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便在春秋之後一百三十多年。古本竹書紀年大半辑自前人所引,引文不但不完全,可能還有修改變動,然而原本既已喪失,現在不能不依靠輯本。而輯本也绝大多數不標春夏秋冬四時。唯初學記二、太平御覽十四、北堂書鈔一五二引西周時一條,說: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这一條不知道是否紀年作者鈔自西周夷王原始紀載,還是他本人改寫。但這條的「冬」宇,依情理論,後人難以妄加或妄改。如果這個推斷不錯,那麽,古代史書於每季的第一月或者最初記事之月,標明春、夏、秋、冬,從西周已是如此。古人於四季中,較多的重視春、秋二季,所以經常把「春」「秋」一字連用。如周禮天官宫正說:「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又地官州長說:「春秋以禮會民。」詩經魯頌閟宫說:「春秋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