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进展与(苗2)
(3)低熟源岩具“二段式”热演化特征 有机质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表现为“两段式” 变化,两段式变化界线大致以Ro 0.55-0.65%为界。 两个演化阶段显示出同一种显微组份在不同的演 化阶段具有两种不同的成烃机理。 “二段式”热演化: 第一段为低熟成烃机理; 第二段为常规成烃机理。 (4)低熟油气物理化学性质 ①低熟油一般物理化学性质 高密度、高粘度、高含硫; 高蜡、低凝点; ②低熟油的族组成特征 饱和烃含量较低,非烃、沥青质含量较高; 饱芳比低,非沥比高。 ③低熟油化合物分布特征 饱和烃含有相当数量的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 芳烃镏分组成格外复杂; 非烃镏分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 3. 低熟油气成因机理及其地质模式 ①木栓质体早期成烃机理(模式) 木栓质体具有聚合度低和长链类脂物的特点,决定了木栓质体可在较低的热力条件下发生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以链状结构为主的烃类。 如吐哈 “A”/有机碳(转化率),大致在Ro为0.3-0.6%区间呈现出极大值。 ②树脂体早期生烃机理 树脂体作为含羧基的非烃生物类脂物,其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聚合程度都比干酪根简单的多。树脂脱羧基,加氢转化所需的活化能、热力学条件也低得多。由此,可能在低温条件下率先早期生烃。 ③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机理 细菌、微生物的作用在生物死亡后一沉积就开始了。细菌分解、改造生物化组分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进行重新组合、聚敛的一种作用。因此,对一些有机质改变其结构,使其热解聚、脱官能团及加氢生烃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当然有利于生成低熟油气。 ④生物类脂物早期生烃机理 某些藻类(丛粒藻、颗粒藻、螺旋藻等)富含以脂肪酸、醇和烃类形式存在的储备类脂物,含有极丰富的脂肪酸。在化学成分上均以蛋白质和脂肪质含量较高为特征。 高等植物富含腊质(茎、叶、花、果实表面),主要是一元长链脂肪酸和一元长链脂肪酸所形成的脂类。 所有含羧基、羟基和酮基官能团的长链化合物,经脱官能团形成正烷烃,其反应过程无需高活化能,可以在低温阶段形成。 结构简单的、具有含氧官能团的非烃化合物及部分烃类,只要具备还原性的沉积-成岩条件(Eh<0,厌氧细菌存在), 在低温阶段都可早期生烃。 ⑤富硫大分子早期降解生烃机理 在沉积-成岩阶段形成富硫有机大分子,由于其中S-C和S-S键的分解键能(275KJ/mol和250KJ/mol)明显低于C-C键的平均分解键能(350KJ/mol),故易在较低热力学条件下发生降解,成为早期生烃的母质。 具备还原性硫酸盐沉积的环境可能具此种生烃机理。 5种低熟油成因机理中,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生 烃机理和模式主要对成熟度较低的煤系地层具 有实际意义 其余三种早期生烃机理和模式,分别适用于 淡水、咸水和盐湖相湖盆沉积环境; 富硫大分子早期生烃机理可能不限于陆相盐 湖沉积,海相泻湖条件下也可适用。 无论是碳酸盐岩还是泥岩,只要条件具备都 可形成低熟油气。 对低成熟油成因的看法: 1.J.connan等认为Ⅲ型酐酪根,当富含树脂体时在低温 下可以热解成烃; 2.认为未成熟油来源于分散沥青的直接汇聚,一些富含 类脂物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不经过干酪根 阶段而直接转化为烃类。 应该说:早期也可生油,但晚期生成的量是主要 的,即从成岩作用早期-晚期都可生成油气。 (三)碳酸盐岩油气地球化学 我国碳酸盐岩类具有沉积厚度大、高成熟度、时 代较早、多旋廻及构造复杂的形成特点,应是新世纪 研究的重点。 从石油地质条件来分析,具有有机碳含量低、有 机质赋存复杂、孔隙度低、吸附有机质能力低及微裂 缝较发育等特征;与碎屑岩相比,烃类易于排出、成 烃规律多样及模式多样等特点。 对我国碳酸盐岩能否形成工业性油气藏的不同看法: ①认为多形成于浅水台地氧化沉积环境,对有机质保 存极为不利,有机质丰度低,粘土矿物少,缺少有机 质转化成油气的催化剂。成岩过程中无压实作用或压 实作用很弱,缺少油气运移的所需流体; ②世界各类油气藏中,碳酸盐类油气藏占40%,碳酸 盐岩应该是一种重要的烃源岩; ③认为岩石中有机质含量在沉积时与碎屑岩(泥岩) 差不多,只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容易失去非烃有机质, 同时也缺乏吸附性,造成了有机碳含量偏低; ④富有机质层的存在是主要油气源的提供者。 1.有机质的赋存形式 受沉积作用控知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成岩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有机质可发生相互转变。 2.显微组分特征及组成 3.有机质丰度 ①有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