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梁任公等教学设计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梁任公等教学设计2

所选课文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1.谈话导入:宋代婉约词人柳永写过一首词《雨霖铃》,里面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诗文中抒发离情别绪。离别为何愁苦,原因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客观的“美”,与美好的人与物分别才会产生离愁别绪,另一方面在主观的“情”字,即诗中所写“多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简介诗人和创作背景: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月派诗人。诗人曾于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游学,康桥即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时期是诗人人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初读感知: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明白了题目中的“康桥”和“再”,通过一个“别”字看出这是一首离别诗。自由朗读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出的本诗表达的离别的情感。(怀念、感伤、惆怅等) 4.深入探究诗歌的“意”:中国古典抒情诗词讲究意境。现当代诗人虽然写作白话诗,但受中国传统诗歌影响很大。所谓“意境”,意指内心的情感,境是指沾染上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我们先来探究诗人的“意”。 (1)作者为什么对“康桥”如此眷念?从表面来看,康桥傍晚景色的美吸引着诗人,但这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首先康桥是诗人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其次诗人在康桥有着非常美好的情感回忆。正是在康桥,诗人遇到了心仪一生并苦苦追求却无法终成眷属的美丽的林徽因。 (2)作者为什么对离别康桥如此充满感伤?从表面看,诗人离别有着美好记忆的地方,感伤是必然的。但从深层的原因来看:一方面,诗人从康桥归国后,曾怀揣许多青年人的梦想投身新文化事业,但当时国力维艰,社会动荡,诗人的理想最终破灭。另一方面,诗人情感生活并不理想,1927年诗人去英国剑桥之前,和陆小曼关系不好,而故地重游,睹物思人,想起自己苦恋一生的林徽因,却物是人非。人是情感的动物,总会觉得没有得到的东西会是最美的。因此无比感伤。 5.深入探究诗歌的“境”:带着对作者经历的了解和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们来看看诗人表现情感的凭借,即诗歌的“境”: (1)你从诗歌哪些意象看出诗人心目中和眼前的康桥是如此美好值得眷念?(比如:西天的云彩、金柳、波光、青荇、映着彩虹的潭水、产生撑篙寻梦的冲动等。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好的事物甚至让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由金柳变成幻影在我心头荡漾到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到潭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让我产生了寻梦的冲动) (2)你从诗歌哪些地方能含蓄地看出诗人内心的感伤?(A.金柳幻化为一个艳丽的影子;B.天上虹被浮藻揉碎,沉淀在潭底,暗示美好的东西终不可获取,尤其“揉碎”一词,简直就是诗人内心隐隐作痛的表征,而“沉淀”一词也表明一切美好但终成过去的遗憾。C.我一度因为美好回忆的唤醒想撑篙寻梦,但最终还是选择沉默,悄悄离开,沉默地面对过往的美好) 总结:诗人通过非常美好但又显得破碎游离的意象,表达了内心对过往无比美好的人与景的眷念和因为物是人非、人生不够顺意而产生的感伤与惆怅。 6.体会诗歌“三美”。新月派诗歌非常讲究诗歌内在的美,而徐志摩又非常推崇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朗读诗歌,说说本诗如何体现“三美”。 建筑美:每节四行,结构整齐,1、3行稍短,2、4行稍长,首尾整齐而略有变化,词语重叠复沓。 绘画美:意象色彩丰富,构图和谐(都是选取的比较柔美而有动感的事物),排行有讲究。 音乐美:严格的二四句押韵,诗句节奏也非常符合音律,同时诗句平仄协和,读起来朗朗上口。 7.现场读、背诗歌。 8.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文作品。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1.由《少年中国说》导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检查课前预习成果或直接由教师介绍。介绍课文涉及的人物梁启超和作者梁实秋。两人皆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名人。梁启超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通过创办报纸宣扬改良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