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论文.doc
阐释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论文
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中书省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初集权的趋势与对元代政治的反动却并不一定要以废相这种极端的方式体现出来,事实上在明初朱元璋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可以说,明初的政治变动大体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废相前的政治变革一直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决策体制的集权,废相后的政治变动则一直致力于如何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而这两者
摘 要:明初政治变动以前的体制基本是承袭前元,但基于唐宋以来君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以及对前元中枢政治变动的反动,明初政治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以至以废相这种极端的方式并以祖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既规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也使得明代政治体制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明初政治变动中的君权实现了集权,却平衡不了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这又不得不让后世的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明初;集权;效率;政治文化
简介:王剑,男,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明清史研究;李文玉,女,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明清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结构失缺与晚明辽东社会制约”,项目编号:11BZS028;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构失缺与晚明辽东社会制约”,项目编号:2011B021
1000-7504(2013)06-0148-09
从制度层面研究明初政治变动中的废除丞相以及内阁制产生等,已是学术界老生常谈的理由,尽管张显清和方志远等先生的相关成果将这个理由的研究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1,但这些制度层面的研究并未解决诸如明初政治变动的动因、政治变动的逻辑路径,以及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政治文化等困惑。
明初政治变动中的废相和内阁制产生的实质是中枢决策权的演变与集中理由。决策权的表达向皇权集中是唐宋以来除前元之外中枢政治变动中一以贯之的趋势。应该说,明初的政治变动既是承袭唐宋以来已然的趋势,又是基于元代政治的一种反动。不过,明初集权的趋势与对元代政治的反动却并不一定要以废相这种极端的方式体现出来,事实上在明初朱元璋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可以说,明初的政治变动大体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废相前的政治变革一直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决策体制的集权,废相后的政治变动则一直致力于如何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而这两者均是基于明初对前元政治体制的承继,其变动的关节为承继、突变与适调。
明初政治体制中各种常制的构建,基本是从前元那里继承过来的。这主要是由于明朝的建立源于元末农民战争,且处于割据状态的朱元璋政权起初又服从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在政治体制上仍完全是遵循前元旧制,洪武元年建国之时的体制设置也没有太多的变化。这是明初战争时期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选择是历史的必定,也是明初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
明初所承的前元旧制,于中央设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三大府。按朱元璋之意是:“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中书政之本,都督府掌军旅,御史台纠察百司,朝廷纲纪尽系于此。”[1](卷21,吴元年十月壬子)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御史台纠察天下,在参与和影响皇帝决策方面,其作用和地位自然不能与中书省相提并论。1元代中书省和唐宋时期的中书省同名而实异,元代的中书省权势太大,总领了唐宋时期中书省的参与决策和尚书省的行政两方面的双重职责。
就唐宋至元代中枢政治的发展趋势来说,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原则是中枢决策与行政权的制衡,这个过程承继着隋代三省制创制后三省职权的不明朗,而中唐以后独重“政事堂”的政治格局,其实已经使皇权从隋代到唐代前期常常作为三省职权不明而产生矛盾的调和者角色,转而成为对“政事堂”决策的依赖者和仲裁者。晚唐时,皇权因朝中朋党、内侍专权和地方藩镇割据而日渐式微,并因此影响到整个朝廷权威的发挥,这在影响皇权决策方面很显然是个变态而非常态。五代之乱政实是晚唐历史的延续,君权所受到的挑战更是空前的,“五代自梁开平讫周显德,凡十三帝,不得其死者七,天下视改号建国,如置弈棋,更戍长。而君臣之纪 矣”[2](卷39,朱愚庵《读五代史》)。君权在唐代建立起来的对相权及整个官僚体系的至上权威此时又受到相反方向的冲击。至宋朝建立以后,宋人鉴唐末五代之弊,进一步细分宰相之权并收之于皇帝,皇权在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然空前。2可以说,从唐到宋,皇权在决策方面的绝对权威已然建立,在宋代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可以对抗皇权的权相就能说明此理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