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建议分三节课教学本单元主要叙述从清领前期进入后期的社会.doc

本单元建议分三节课教学本单元主要叙述从清领前期进入后期的社会.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单元建议分三节课教学本单元主要叙述从清领前期进入后期的社会

  本單元建議分三節課教學:本單元主要敘述從清領前期進入後期的社會面貌,教師教學時應特別著重「轉變」的概念(大致轉變時間約為十九世紀中葉)。下列即為前後期轉變的幾個重要現象,亦可參考本單元習作。 節名 教 學 建 議 參 考 教學補充資料 1.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 ⊙ 引起動機:教師可先講述吳鳳的故事(參見補充資料頁136),引領學生認識「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區別,並提醒學生留意判斷一些過去常遭扭曲的歷史事實,或為某種目的而虛構、附會的故事。 ⊙ 教學步驟: 1. 敘述漢人進行拓墾而侵犯原住民居住地的現象。 2. 分析原住民的處境。 3. 說明原住民漢化的現象。 4. 說明清廷劃界立碑,隔離漢人與原住民的原因。 ● 開港通商與原住民政策(134) ● 原住民土地的喪失(135) ● 平埔族的遷徙(135) ● 吳鳳的故事(136) ● 臺灣史研究的內地化論與土著化論 (136) 2.從移民社會到定居社會 ⊙ 引起動機:可先詢問學生是「哪裡人﹖」以學生回答之地名說明鄉土認同的現象。 ⊙ 教學步驟: 1. 了解臺灣由移民社會轉型為定居社會的背景。 2. 分別從鄉土的認同、宗教信仰、宗族組織、人口結構、社會秩序、文教事業等面向,說明臺灣社會轉型的現象。 ● 從移民到定居社會(137) ● 唐山祖祭祀組織與開臺祖祭祀組織 (138) ● 私塾、書院、縣學、府學與國學 (139) ● 臺灣的書院(139) ● 臺灣的科舉考試(140) 3.臺灣開港與城鎮發展 ⊙ 引起動機:怡和洋行在臺灣仍有許多知名的商店(關係企業所設),教師可舉學生較熟知的例子,如連鎖的頂好超巿、Pizza Hut(必勝客披薩)、IKEA(家具)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說明洋行進入臺灣的背景。 ⊙ 教學步驟: 1. 說明臺灣開港的背景。 2. 分析臺灣開港後的貿易型態與主要進、出口貨物。 3. 說明茶葉與樟腦的產銷是促成臺中北部巿鎮與起的重要背景。 ● 帝國主義覬覦臺煤(140) ● 鴉片戰爭與臺灣(141) ● 臺灣開港(142) ● 洋行(143) ● 臺灣開港後的進口貿易 ── 鴉片與紡織品(143) ● 鴉片的禍害(144) ● 茶、糖、樟腦(144) ● 清領時期的臺灣茶業發展(144) ● 樟腦提煉過程(145) ● 1868-1895年臺灣進出口貿易統計表 (146) ● 中北部巿鎮興起與政治、經濟重心北移(146) ● 開港貿易與社會變遷的關係(147) ● 大稻埕的發展(149) 4.西方文化的傳入 ⊙ 引起動機:臺灣許多地區都有基督教、天主教會創辦的醫院及學校,教師可舉學生較熟悉者,來說明十九世紀傳教士對臺灣教育、醫療的貢獻。 ⊙ 教學步驟: 1. 說明西方文化傳入臺灣的背景。 2. 敘述馬偕、馬雅各等傳教士在臺傳教、發展教育、醫療事業的成就。 ● 長老教會與臺灣(149) ● 馬雅各(150) ● 馬偕(151) ● 具體目標    本活動主要利用對臺灣舊地名的探討,了解臺灣開發的歷史。 ● 實施步驟  1. 先請學生觀看地圖上標示的地名。  2. 依題次將正確答案填入空格。 漢番界限 配合課本第98頁   土牛、土牛溝或土牛紅線,是清代臺灣自南而北陸續劃定的人文界線。清代治理臺灣,一者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者為使生番不能逸出為害,遠在康熙末年即採取了分疆劃界的策略。此一策略最初僅以隔離漢民和生番為目的,但到了乾隆年間,卻有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和生番界限的傾向。另一方面,為了落實此一隔離策略而採取的具體做法,亦前後略有不同。   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不但立石,而且在立石處開溝;最後則在彰化縣和淡防廳一帶,「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築為界限的土堆,以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位居其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最初劃界時,為了在存檔圖冊中表示番界經過的地方,曾經使用紅筆在輿圖上畫線,其後雖然亦使用其他顏色表示番界,但習慣上一直沿用最早使用的紅線,以指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而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故兩者合稱土牛紅線。   儘管土牛和土牛溝開挖堆築的年代久遠,今日已難在田野上窺其全貌,不過經由一些殘存的古碑、古圖和遺址,尚不難想像其形態。例如彰化知縣張世珍於乾隆二十六年元月在朴仔籬(臺中縣石岡鄉)所立的「奉憲勘定地界」碑,對土牛和土牛溝的造形即有相當完整的描述,茲將碑上正文抄錄如下:「勘定朴仔籬處,南北計長貳佰捌拾伍丈伍尺,共堆土牛壹拾玖個,每土牛長貳丈,底闊壹丈,高捌尺,頂闊陸尺;每溝長壹拾伍丈,闊壹丈貳尺,深陸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墾」。   至於土牛和上牛溝的空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