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   一、东北方言的成因   1.浓厚的乡土气息。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有趣,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东北自然气候寒冷,地理条件差,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锻造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声说话,直来直去,在人们眼中,有些傻大黑粗。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2.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3.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和正字误读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 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5.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词语。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 “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   1.饮食文化。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拿,比较方便。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的大酱。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在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2.服饰文化。东北的服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B”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B”,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B鞋里要絮?}?B草(也作乌拉草),?}?B鞋即由?}?B草得名。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B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B鞋头的面褶多故。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B”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3.建筑文化。东北的建筑风格尤为独特,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4.用具文化。工具的使用和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人类的历史也必将在工具发明的鼎盛时代辉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很骄傲。这块土地不仅给予了我生命,还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儿时的“悠车”、“爬犁”――伴随着我的成长,那段美好的时光,永远的珍藏在我的心间。   三、东北方言的魅力   1.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近年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