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恩典范科学革命与不可共量性
孔恩:典範、科學革命與不可共量性 主旨 孔恩的科學哲學之核心,在於對科學發展歷程的描繪,也就是著名的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科學危機(scientific crisis)、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三部曲模式(即三階段發展模式,或者省略科學危機,而作二階段模式)。整個科學發展歷程可以略示如下: 前科學 → 常態科學 → 科學危機 → 科學革命 → 新常態科學… 典範 與這個發展模式相關的是另一個著名的概念「典範」(paradigm)。簡單地說,典範是常態科學時期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科學家不會去質疑典範是否能成立,他們在典範的指導下進行「解謎」(solving puzzles)活動。所謂的謎乃是由典範所提供的問題,但有些謎在許多科學家長久努力下仍不得解決,它們便成了該典範的「異例」(anomaly)。 異例如果讓科學家對典範的信心產生動搖,就會造成典範的危機,科學家們可能會開始尋求新典範,然後可能有多種新典範被提出來,和舊典範互相競爭,於是科學發展開始步入革命期。若新典範完全取代舊典範,科學革命完成,同時展開新一階段的常態科學。如此,以典範為核心的發展歷程可以描繪如下: 多典範競爭 → 典範確立 → 典範動搖 → 多典範競爭和典範轉移 → 新典範…. 粗略的科學典範變遷圖像 力學(物質變化的科學)的典範變遷: 亞里斯多德力學 → 伽利略笛卡兒競爭 → 牛頓力學 → 古典力學危機 → 相對論 天文學的典範變遷: 托勒密地心說 → 哥白尼日心說(地心說的危機) → 牛頓天體力學 → 水星近日點的危機 → 相對論天文學 常態科學 常態科學指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即典範支配下)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常態科學究竟如何產生呢?主要由於一個科學理論取得空前的成就,展現出一幅「前途光明」的遠景,它不僅吸引新生代科學家依據此理論來研究,甚至能從敵對學派中吸收歸附者。當然,這個成就斐然的理論,必定留下許多待解的問題,等待後繼者的投入。 達成這類科學成就的理論即被稱作是「典範」。一個典範主導了一個科學的研究傳統,從而形成一個科學社群。如果科學家想加入該科學社群,必須由研究它的典範入門。因此,他幾乎不會對此典範表示異議。 在科學史上,每門科學幾乎都是由哲學發展而來的,在步入第一次「常態科學」之前,往往有許多理論互相競爭,這些理論對其研究的對象之本質,莫衷一是,也因此產生許多不同的研究,沒有一個能取得大多數研究者信服,換言之,尚未產生一個「典範」,此時該門學科處於「前科學時期」,也就是「前典範時期」。 所有常態科學活動,可以一言以蔽之,孔恩稱作「解謎活動」(puzzle-solving),它是常態科學的本質,而且它具有令人著迷的特質。換言之,科學並不是如波普所言般不斷否證、不斷推翻、不斷革命。 典範保證了常態科學的謎題,必然有答案──只是獲得答案的過程充滿未知因素。必然有答案向科學家保證只要他投入心力,必可有收獲;而解謎過程的不確定則成為科學家的挑戰動力。 常態科學是「高度累積性」的事業:(1) 它的目標在於穩定地擴張科學知識的精度與廣度。(2) 常態科學並不試圖發現新奇的事實或發明新理論。 對於不利自己典範的證據,科學家會把它視為「待解問題」,而不是反例。哥白尼和伽利略無視於「視差」現象無法觀察到,而堅持地球繞太陽旋轉。他們把這問題當一個有待解決的「謎題」。而所謂「謎題」只有在某一典範下才成其「謎題」。 孔恩在《結構》一書中,一直沒有清楚地說明「典範」是什麼,也沒有對「典範」下一個清楚的定義,後來招致很多批評。 後來他將典範明確定義為:範例(exemplar)和「訓練要素」(disciplinary matrix)(即「科學家在訓練過和中必須學習的構成要素」)。 (a) 範例即是「例題」,如教科書在講解時所舉出的「範例」(examples),或者每章所附之習題;至於實驗部分,則是教科書明白設計的「實驗範例」。(b) 訓練基質至少包括四項:(b) 符號通式;(c) 模型、(d) 形上觀念;(e) 共享價值。 孔恩強調當某一學科或社群在訓練新生代科學家時,會將這些「構成要素」默會(tacit)地傳給下一代。換言之,常態科學家是透過「範例」的模仿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該典範的符號通式、形上觀念、價值、方法規則等等。換言之,科學家知道「如何應用範例去作科學研究(解決新問題)」是一種「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如果常態科學的目標不在於發現新事實與新理論,那麼科學發現是怎麼做出來的?「科學發現」(scientific discovery)也不是如傳統經驗論觀點般,最初看到新現象或新元目的人即是「發現者」。科學發現也必須在鑲嵌在典範變遷的動態結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