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奉巫高速上古隧道突涌水分析与治理.pdf
                    
 2013年第 2期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第 49卷 
长江及其支流的强烈侵蚀切割,形成奇峰异岭,层峦                 2.4 地质构造 
叠障,山高谷深的地貌景观。                              隧道区位于大巴山弧东段南缘的一部分,主要 
   侵蚀构造中低山呈单面山及列峰脊状中低 山形                以褶皱为主 。无断层分布,隧道主要穿越东西向的大 
态,分布于红岩向斜的北翼,主要 由三叠系上统须家                木垭背斜。大木垭背斜轴线走向85。~90。,为不对称 
河组碎屑岩地层组成陡峻的单斜山岭或猪背脊岭, 背斜 .南翼陡北翼缓。北翼倾角一般 22。,局部 35。。 
 山势走向与构造线一致。缓翼山坡较缓,展布亦较                 南翼倾角 3O。~45。,局部 65。。隧址区碳酸盐区主要 
宽,多呈单面山地形,陡翼峻峭而狭窄,沟谷切割剧                 发育两组节理裂隙:一组节理走 向82。-106。,倾角 
烈 。部分被切穿成为锯齿状列峰山脊。山脊高程                  66~~87。,与大木垭背斜走 向一致,张裂隙,裂隙面岩 
900 1100m.谷坡较陡,常呈 V“”形。                 溶作用强烈;一组节理走向165o_230。,倾角68。一 
2.2 气象水文条件                              82。,与大木垭背斜走向基本垂直 ,裂 隙面岩溶作用 
    (1)气象条件                             较强烈。 
    工作 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具            2.5 溶洞、溶隙、裂隙分布情况 
 有冬暖、春早 、夏热、秋雨连绵 的特点。多年平均气                  为了了解隧道周围岩体 内的溶洞 、溶隙、裂隙的 
 温 18.5℃。极端最低气温一3.7℃,极端最高气温             分布情况 ,本次勘察使用探地雷达进行物探。根据 
 42.2cc,夏多伏旱。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             目前隧道内的施工条件 ,本次物探测线全部为纵测 
 度 17.6utba。区内最大平均降雨量达 1544.3mm,最       线。在进 口段 ,共布置 4条测线 ,分布沿隧道底板两 
 小平均降雨量 740.1mm,多年平均降雨量 1163.3  侧 ,使用 100MHz天线布置物探测线两条 ,在左右 
 mm.降雨主要集 中在 59月 ,占全年降雨量 的2/3。  两侧离隧道底板 1.4~1.5m处使用 500MHz天线各 
 月最大平均降雨量 200mm, 日最大平均降雨量               布置一条物探测线;在隧道出口段 ,除和进 口段采用 
 178.3ram(1971年6月 1日),多年平均年雾 日76d, 相同的布线方式外 。在条件允许段落 ,在距拱顶右侧 
 最多达 148d。                               3m附近增加一条物探纵测线 ,使用 100MHz天线。 
     (2)水文条件                            测线布置如图3所示。 
    隧道进出口外侧均有溪沟发育,其中出口段分 
 布有乱石窖沟、百家沟 ,石梁河等冲沟,沟谷深切 ,发 
 育较短 .汇水面积大多在 1~3km ,受山脚大泉 以及 
 山洪补给 ,常年有水 ,枯季只有泉水补给 ,流量 4~5 
 L/s。冲沟位置与洞 口高程相差在 3O~50m之间大 , 
 造成积水和携水现象的可能性小 。隧道进 口段位置 
 均位于谷坡上缘,沟谷宽缓,单面坡,地表水顺层面 
  (坡面)流下,不易造成积水和携水现象。 
 2.3 地层岩性 
     隧址区主要 出露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 )、中 
 统 巴东组 (T2b)、上统须家河组 (T3)、侏罗系下统珍                         (a)进 口段 
 珠冲组 .以及上覆第四系的松散土层。地质剖面如 
 图2所示。 
                                                        (b)出口段 
            图2 隧址区地质剖面示意                             图3 物探测线布置 
   · 34 · 
  第 2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