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养器”的德山书院.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时养器”的德山书院

“为时养器”的德山书院湖南文理学院 梁颂成汤汤枉渚水,巍巍文峰塔,自古不仅是武陵地方的风景名胜,也是湘西北地区一方文脉的象征。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一部分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官员和回乡先贤,先后利用德山这方宝地,大兴教育事业,为国家,为社会,为地方培养了许多经世济时的人才。近代最早出现在德山孤峰岭的学校是移芝讲社,为出生于德山东南不远今鼎城区唐家铺乡的地方先贤杨彝珍创办。移芝,是杨彝珍的号。他于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官至清廷翰林院庶吉士和兵部主事,因剿太平军不力而告老回乡,不久捐田400余亩,在德山创办移芝讲社。他明确宣布以教诲贫寒子弟为己任,深受地方人民推崇。杨彝珍在《论为政在人》一文指出:“国势之盛衰,不在师旅之强弱,财富之盈绌,与灾荒盗寇之有无,而在吏治之贤否。”议论精辟,切中时弊。他办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振兴国家、改良吏治的有用之材,继承善德精神,提倡善政为民的目的非常明确。接着创建的是德山书院。清光绪十三年(1887),由武陵县县令李宗莲主持,在地方名宿杨彝珍等人的积极支持下,选址于乾明寺的青莲庵遗址,动工修建德山书院,于次年(1888)冬竣工。杨彝珍在《德山书院记》中欣慰地宣称:德山书院“以为多士肄业之所,不当贺兹壤之遭与?而余又窃为多士喜也。(作为众多学子研习课业的地方,难道不应当为此地的际遇表示祝贺吗?同时我也私下里替众多的学子感到欣喜啊。)”他期待:“多士幸得讲贯其中,将取所得山川清淑之气,与岩壑幽邃之境毕肖之,而出以助沛夫文辞,匪徒沾沾焉习为帖括,期应有司之求而并及经世之业。一旦为事权所属,必有所建树于当时可知矣。(众多学子有幸能够在这里研习功课,将会受到优美山川的清和之气,和山峦溪谷的幽深境界的熏陶,而具有山河般的阔大胸怀,表现出来就有助于酣畅的文笔洋洋洒洒,并且不光是一味地追求科考中举谋求功名,而应等待接受朝廷的挑选,为国家的治理干出一番事业。倘若有一天有具体的职权交付给你,也就一定会在当时有突出的建树。)”作为书院创建主持人,县令李宗莲当时为书院的讲堂题写一副对联:读书居善德名山,愿士贵通经学先明理;此地是青莲讲舍,看峰头文笔天外奎光。此联体现的是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内容则侧重于进学习业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并告诫学子要树立成才成名的远大理想。德山书院为适应近代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以“为时养器”为校训,贯彻“爱国勤学”的传统,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培养了大批有民族责任感、适应时代需要的济世之才。康梁变法时的赵必振、蔡钟浩,孙中山、黄兴,辛亥革命初期的刘复基、杨熙绩,还有“三一八惨案”和“七君子事件”中的正义法学博士戴修瓒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从移芝讲社到德山书院,是德山近代教育事业的初创期。光绪二十八年(1903),德山书院根据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的规定,更名为常德县学堂。此时原德山书院仍存银3500两,开办费用还比较充裕。这是常德地方公办教育之始。1903年冬,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类学堂的学制和课程。根据章程,武陵县学堂又于次年改名为武陵官立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课程分必修科和随意科两类,必修科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历史、地理、格致(自然科学常识)、体操;随意科有图画、簿记等,每周授课26节。学堂负责人此后改称监督,先后由钟逢焕、王应炽、陈鼎熙、裴建、陈时杰等人担任。此前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与德山隔沅水相望的武陵城区东湖巷(今常德卫生学校对面一带),由戴展诚、唐右桢等人一起创建了本地第一所新式学校明达学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熊希龄、戴展诚、黄忠浩等人,又联合发起创办湖南西路师范讲习所,第二年改为省立公费西路师范学堂。沅水两岸,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常德近代教育史上由传统旧教育向新教育急剧转变的激动人心的历史。从移芝讲社到德山书院,从德山书院到常德县学堂,直到武陵官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再次改名武陵官立高等小学校,1913年又改名常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这一时期德山学校的名称变更频繁,并且同江北城区学校联为一体。而且,其间在宣统元年(1909),还将学校整体搬迁到城西朗江书院旧址(今常德市育英小学)。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和先贤们在力图形成地方教育独特格局方面的不断探索。此间,从德山乃至常德城区学校走上社会的人才,也在中华民族辉煌的近代历史中占了令人瞩目的一席。下面几位便是其中的明星:旧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活动家刘复基(1884—1911),常德城郊柳叶湖人。出身贫苦,自幼聪颖。1900年16岁时到德山书院求学,成绩优秀。1903年离开书院,1904年在长沙参加了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领导的起义,失败后东渡日本。1905年在宋教仁介绍下,宣誓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即邀杨熙绩等开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