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步练习05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选择题
1.(2014·乐山一中)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并简要翻译其大意说明的是多人集体在田地耕种的情形,A、B、D的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2.(2014·西安一中)《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应是( )
A.耦犁 B.曲辕犁
C.翻车 D.水排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辕有越”、“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田器”等可知描述的是曲辕犁。故应选B。
3.(2014·宜春)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地区由于易涝影响农业生产的弊端,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一种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一事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A.广泛使用铁器 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克服低洼易涝……所造成的危害”“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可以判断B不正确;材料所述为自然环境的危害,并非自然灾害严重,故D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广泛使用铁器,排除A;塘坝圩田系统本身就说明了南方农业的先进,这是一种水利工程,反映了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C。
4.(2014·铁人中学)我国自古就有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写春联的习俗。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得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所以选B。
5.(2014·盐城期中)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
6.(2014·海南中学高一期中)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缫丝 B.灌溉
C.制瓷 D.冶铁
【答案】 D
【解析】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是说水排用于制造农器,属于冶铁业;“ 用力少,见功多”是说水排是利用水力运转,节省人力,而非用于灌溉,B不对,A是丝织业,C是制瓷业,都与题干不符,因此选D。
7.(2014·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
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故选D。
8.(2014·铁人中学)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左传》鲁宣公十五年”判断是春秋时期,此时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分为九区,中区由若干农夫共同耕种,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称为“公田”。同中区以外的“私田”相对称。公田是井田制下的土地制度所以土地归周王所有,受田者世代使用,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故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