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毕业设计模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届毕业设计模板

摘 要 本文以2-吡嗪羧酸和SmCl3·6H2O反应得到2-吡嗪羧酸钐配合物,并用IR、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分析、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2-吡嗪羧酸钐配合物属于()晶系,空间群为(),在配合物中Sm(Ⅲ)的配位环境为()构型,配合物是()维()状结构的配合物。与游离水的配位情况 关键词: Abstract The coordination compound { }n was obtained by reaction of 2-pyrazinecarboxylic Acid (Hpya) with SmCl3·6H2O,and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IR, UV,elemental analysis and X-ray diffraction single-crystur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compoud crystallize in( ),space group (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Sm(Ⅲ) is( ) ……… Key words: 2-pyrazinecarboxylic Acid; Samarium complex; Hydragen bonds; crystal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目 录 摘 要 I 前 言 1 1 文献综述 2 1.1 配合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1.1 国外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2 1.1.2 国内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2 1.1.3 吡嗪羧酸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2 1.3 小结 2 2 实验部分 3 2.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3 2.1.1 药品试剂 3 2.1.2仪器设备 3 2.2实验步骤 2.3配合物晶体结构测定 3 3 结果与讨论 4 3.1 4 3.1.1 4 结 论 5 致 谢 6 参考文献 7 1 文献综述 1.1.1 国外配合物研究现状 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配合物是出现在18世纪的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又称Berlin blue),它是一种无机颜料,其化学组成为Fe [Fe(CN)6]3.nH2O 。但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将1893年 (维也纳1866.12.12-1911.11.15)发表的一篇有关配位学说(配位化学理论)的论文作为配位化学的开始【4】。1916年德国化学家Kossal 提出了价键理论。1923年英国化学家Sidgwick 提出“有效原子序数”(EAM)法则,提示了中心原子的电子书与它的配位数之间的关系。1929年H.Bethe 提出晶体场理论(crystal field theory .CFT),该理论为纯粹的静电理论。另外,1935年J.H.Van Vleck把分子轨道(MO)理论应用到配位化合物。20世纪50年代,CFT经过进一步改进发展成为人们所熟悉的配位场理论(ligand field theory.LFT)。这些化学键理论的出现和确立,不仅使人们对配位化学的形成和配位键的本质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而且为人们说明和预测配合物的结构、光谱和磁学和技术的发展性质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由于适合于配位化学研究的物理化学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使得配位化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其它的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也日趋明显。其中P.L.Pauson 和S.A. Miller分别独立地合成了二茂铁,从而突破了传统配位化学的概念,并带动了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迅猛发展。【2.3】另外,Ziegler(1953)和Natta(1955)催化剂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烯烃聚合,特别是立体选择性聚合反应及其相关聚合物合成,性质研究,高效率、高选择性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M.Eigen研究快速反应取得突破,提出了溶液中金属配合物生成反应机理。M.Eigen 与R.G.M Norrish和 G.Porte一起因研究快速化学反应反面的业绩而分享196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3】 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并逐步形成新的边缘学科——生物无机化学,是20世纪70年代配位化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此外,福井谦一(K.FuKui)和R.Hoffmam由于在前沿分子轨道理论方面的研究获得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H.taube和R.A.Marcus分别因为在金属配合物的电子转移反应机理和溶液中电子传递理论和反应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4】 1.1.2 国内配合物研究现状 我国的配位化学研究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19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