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连作障碍机理及其控制技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黄连作障碍机理及其控制技术

地黄连作障碍机理及其控制技术 1. 地黄连作障碍 1.1 地黄的药用价值及连作障碍现状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为玄参科药用草本植物,广泛种植于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吉林等地。地黄的药用价值早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 HYPERLINK /view/15091.htm \t _blank 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述,现代研究认为地黄具有降血糖、保肝、止血、利尿、抗炎、抗真菌等作用。其块根及其加工品分别作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入药,属大宗常用中药材(温学森等2002)。目前有近1/4 的中成药中含有地黄,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六味地黄丸”, 这些药物的生产与销售给我国一些制药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仅“六味地黄丸” 全国就有250多家企业在生产,年销售总额达到40 亿人民币(张中朋2005)。 地黄忌连作,这已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事实。早在十六世纪明朝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中就提到地黄连作“种植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漆。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入药也”。该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如果连作会导致出苗及生长等方面的问题,如出苗率低、植株弱小,须根增多,不能正常膨大形成具有商品价值的块茎等,严重时导致80%的减产(刘红彦等2006)。由于受到连作障碍的严重威胁,地黄产区不得不逐年易地种植地黄,使得其栽培地越来越远离其最适宜种植地区,质量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刘长河等2001)。 1.2 地黄连作障碍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连作障碍普遍存在于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烟草、棉花和花生等经济作物,辣椒和黄瓜等蔬菜以及占栽培品种60%的根类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地黄、丹参、贝母、桔梗等(吴连举等2008;赵真真等2008)。虽然对连作障碍已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都未从根本上揭示连作障碍的产生机制,对连作障碍机理的研究,依然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课题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导致植物连作障碍的原因普遍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土壤营养元素失衡和理化性质改变(马云华和魏珉2004)。同一种作物长期连作,必然造成土壤中一些元素的亏缺和土壤理化性质如颗粒结构、pH值等的改变,进而影响下茬作物的正常生长,引起植株的抗逆能力下降,病害发生严重。②土壤微生态失调(Benizri et al. 2005;王学翠等2007;喻景权和杜尧舜2000)和病原微生物数量的增加(Baca et al. 2003;解红娥等2007)。长期连作同一作物将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有益细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减少,而有害根际细菌(deleterious rhizobacteria, DRB)或病原真菌数量增加(Baca et al.2003;王金龙2000;吴连举等2008),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甚至发病死亡。③化感作用或自毒作用(Yu et al. 2003;张晓玲等2007)。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或微生物(供体)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化感物质或化感效应分子)从而影响自身和其他有机体(受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Rice 1984)。有的化感物质进入土壤会对同茬或下茬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Singh et al. 1999),当供体与受体属于同一物种时,就称这种抑制作用为自毒作用,而当属于不同的物种时则称为他感作用。 地黄是连作障碍最严重的植物之一,但关于地黄连作障碍机理的研究报道却非常有限。刘红彦等(2006)认为地黄根系分泌物、地黄叶和块茎中的化感物质是造成地黄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自毒作用),其中以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最突出,但未确定化感物质是什么。郝群辉等(2007)对怀地黄根际土壤水提物的GC-MS 分析鉴定了一些已报道的化感物质,也未指出哪些化感物质会抑制地黄生长。因此,关于影响地黄生长的化感物质的种类、来源、作用方式及其在土壤中的维持时间等至今还不清楚,现有研究结果也很难解释地黄栽培1年须间隔8-10年方可再种植的连作障碍现象。 陈慧(2007)和刘峰等(2007)认为根际微生态失调可能是地黄连作障碍的因素之一。其依据是土壤中不同细菌对地黄成分水苏糖和梓醇的利用能力存在差异,推测利用地黄成分能力强的细菌随着地黄连作而成为优势种群,而利用能力差的细菌种群数量将逐渐受到抑制。但地黄根际存在的“优势菌”是什么?是否存在对地黄有害的细菌?这些有害细菌对地黄生长有何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与连作障碍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至今还都是谜。 刘伟(1990)和杨胜亚等(2002)用农药浸种的方法使地黄种苗的出苗率及成活率提高;刘红彦等(2006)对重茬土壤进行灭菌处理,发现灭菌处理后的地黄重茬土壤上栽培的地黄块茎产量显著高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