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课件5.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放战争》课件5

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变化的趋势? 1948年秋 280万人 365万人 195万人 373万人 1947年6月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部队 总 机动 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兵力 人民 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280万 365万 优于 敌军 不足 大为改善 略占 优势 解放区巩固 国统区危机四伏 高昂 低落、厌战 于是,问题又来了: 以毛泽东首的中共中央,再次敏锐地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宝贵战机,开始主动寻求和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决一雌雄,伟大的战略决战拉开序幕…… 于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再次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中国战场这么大,战略决战首先从哪里突破,解放军必须能首战告捷? 首先,东北战场最早呈现出明显的我强敌弱的态势。敌我军55万:70万,东北战场成了全国战场上我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兵力的惟一战场。 中共中央决定首战东北的原因分析: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 和东北毗邻的华北地区驻扎的主要是傅作义集团,而傅作义集团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一心保存实力不愿卷入东北战事,作壁上观。 其次,国民党对东北是撤是守犹豫不决,为共产党战略决战提供了绝好的时机。 第三,解放东北可以使解放战争有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特别是东北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 山海关 苏联 蒙古 那东北战场(辽沈战役)的突破口为什么又选在锦州? 因为,东北战场,尤其是锦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 东北地区背靠苏联、蒙古,南临大海,和关内的惟一通道就是锦州到山海关一线,占领锦州就割断了东北和关内的联系,东北问题可以就地解决。 战略决战之辽沈战役:关门打狗。 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全境解放。 请再看辽沈战役后的几组数据: 国民党军 东北解放军 将 领 败军之将: 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范汉杰。 胜利之师: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伤亡数 战后军队数量 国民党47万。 东北解放军6.9万。 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 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 辽沈战役后,解放军数量上首次超过国民党军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6.8:1 黄百韬 黄维 杜聿明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敌55万余人。 战略决战之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战役。蒋介石声称:徐蚌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1.行政院院长孙科未经蒋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迁往广州,宣布迁政府于广州; 淮海战役后的几个现象: 2.国民党中央党部仅剩十余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员逃离了南京。 3.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也忙于撤退人员及家属。 4.故宫博物院文物也开始撤离南京迁往台湾。 5.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认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崩溃了。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战略决战之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第17课 解放战争 史海钩沉 烽火往事 人民企盼和平 正如时人朱自清说:“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看完视频,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抗战胜利后人们的心情。 和平不易,需要争取,抗战胜利后,能左右中国政局的力量是…… 共产党争取和平 蒋介石、毛泽东一生的对手,唯一的握手----重庆谈判。 问题: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为什么会出现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呢? 国际方面:抗战胜利后,以美、英、苏为代表的国际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不赞成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 (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 抗战胜利后,美国一贯坚持扶蒋反共。 苏联在当时也采取支持国民政府:1945年8月18日宋子文、王世杰在蒋介石的授意下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外蒙独立,以获取苏联支持,不希望国共内战。 对蒋介石而言,更大的困难在于:他的精锐部队退缩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要把这些部队运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所以,对蒋介石而言,要发动内战,武力消灭共产党的国内、外时机都不成熟。 想打却还不能打,蒋介石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