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两种鲐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Molecular phylogeography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two mackerel fishes of the genus).pdfVIP
-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西北太平洋两种鲐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Molecular phylogeography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two mackerel fishes of the genus)
谨以此论文献给
美丽的母校—— 中国海洋大学
程娇
西北太平洋两种鲐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西北太平洋两种鲐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摘要
鲐属 (Scomber )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在海洋捕捞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其系统发育关系与分类、物种划分尚存争议。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线粒体DNA
和核基因分析了鲐属鱼类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了鲐属鱼类的起源进化
历史。同时我们以在西北太平洋分布的日本鲐 (Scomber japonicus )和澳洲鲐
(Scomber australasicus )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形态学、线粒体DNA 和微卫星
三种标记来检测两种鲐属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地理格局,并探讨了其群体
动态历史的演化过程,揭示历史因素、当前环境因素及鱼类自身的生态习性对海
洋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地理分布模式的综合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鲐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与进化历史
(1)采用传统形态和耳石形态两种研究方法,分析了三种鲐属鱼类(大西
洋鲐、日本鲐和澳洲鲐)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外观上大西洋鲐(Scomber
scombrus )矢耳石与其他两种鲐鱼完全不同,日本鲐与澳洲鲐矢耳石形状相似;
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均表明大西洋鲐与其他两种鲐鱼的
形态差异明显,日本鲐和澳洲鲐的形态相似,亲缘关系紧密。
(2 )本文以线粒体DNA (COI、Cyt b 和控制区)和核基因(5S rDNA)为
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各自的优点,在每个基因片段独立分析的基
础上,利用贝叶斯联合模型分析方法重建鲐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所有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解决和支持鲐属鱼类的单系性;不同分区策略的贝叶斯分
析获得了拓扑结构一致且各节点后验概率均较高的系统发育树,日本鲐与澳洲鲐
聚为姐妹群,再与圆鲐聚类,大西洋鲐位于基部位置。
形态与分子数据均支持澳洲鲐的物种有效性及大西洋鲐与日本鲐和澳洲鲐
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圆鲐整鱼样品的缺乏,未能从形态学角度对鲐属鱼类进行全
面地分析。但本研究的分子证据强烈支持圆鲐的物种有效性,并将圆鲐置于日本
鲐和澳洲鲐聚类分支的姐妹群位置上,进一步澄清了鲐属鱼类之间系统发育关系
I
西北太平洋两种鲐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的疑问。此外,我们还将鲐属鱼类的地理分布与其系统关系相结合综合探讨了鲐
属鱼类的起源进化历史,指出地理阻碍导致的分类阶元的隔离分化(vicariance )
过程与各阶元在扩散分化的生态适应(adaption )过程相互补充交叉,促进了鲐
属鱼类分化并逐渐形成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
2. 日本鲐种群遗传结构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1)运用形态学方法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日本鲐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结果
显示,在传统形态和耳石形态上日本鲐各群体间均存在差异,但不同海域之间没
有形成明显的分化。此外,对日本鲐不同体长组个体的耳石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
析发现,日本鲐耳石形态特征随着鱼体生长而发生显著变化。
(2 )应用线粒体DNA 控制区对西北太平洋14 个日本鲐地理群体开展了分
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日本鲐种内检测到了2 个明显分化的系统发育类
群,但两个类群在空间上的分布频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不存在地理结构,未
检测到显著的群体遗传结构。我们推测更新世冰期的隔离很可能是日本鲐产生系
统分化的主要原因,而冰川消退后的群体间的重新混合可能消除先前因隔离而积
累的遗传差异。此外,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分析的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
日本鲐经历了近期群体扩张事件。
(3 )应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展了西北太平洋日本鲐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结果显示日本鲐在微卫星DNA 上展现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通过检测8 个
微卫星多态位点差异,在日本鲐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推测地理距离、海
流以及日本鲐自身的生态特征很可能是导致群体间产生遗传差异的原因。
3. 澳洲鲐种群遗传结构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1)采用传统的形态度量与框架结构度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日
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粘弹性波动方程Cauchy问题解的性质研究(Study on the properties of solutions of viscoelastic wave equation Cauchy).pdf
- 红外光子晶体光纤制作工艺研究(Study on fabrication process of infrared photonic crystal fiber).pdf
- 红外光子晶体光纤传能系统的方案设计与仿真(Scheme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infrared photonic crystal fiber energy transfer system).pdf
- 红外空心Bragg光纤制备工艺的研究(Study on preparation process of infrared hollow Bragg fiber).pdf
- 纯正超rpp半群(Pure super RPP Semigroups).pdf
- 缝隙连接阻断剂对Wistar大鼠和SHR脑动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Effects of gap junction blocker on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cerebral arteries in Wistar rats and SHR rats).pdf
- 网络化控制系统和多智能体系统的研究(Research on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and multi agent system).pdf
- 置信化的闭包算子与内部算子(Confidence based closure operators and interior operators).pdf
- 聚合物平面波导光开关的优化设计与制备(Optimization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polymer planar waveguide optical switch).pdf
- 胶质PbSe量子点温度依赖的发光特性及其应用(Temperature dependent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olloidal PbSe quantum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pdf
- 计算社会网络鞍点的持续同调算法(A consistent homology algorithm for computing saddle points in social networks).pdf
- 调整转型背景下黄金部队地质灾害救援能力建设研究(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rescue capability of gold troo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pdf
- 谱意义下的非交换Hardy空间(Noncommutative Hardy spaces in spectral sense).pdf
- 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folk custom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feng).pdf
- 资源一号02C卫星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评价(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No. 1 02C satellite).pdf
- 赣州市稀土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Study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rare earth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Ganzhou).pdf
-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Study on the path of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pdf
- 超前型微分方程解的性态研究(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solutions of advanced differential equations).pdf
- 超临界状态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supercritical state).pdf
- 超奇性沿曲线Hilbert变换的有界性(Hypersingular along the curve of the boundedness of the Hilbert transform).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