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语言叙述文化记忆的策略 ——以纪录片《诗词中国》为例.pdfVIP

影像语言叙述文化记忆的策略 ——以纪录片《诗词中国》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像语言叙述文化记忆的策略 ——以纪录片《诗词中国》为例.pdf

2016 年1月 河南社会科学 Jan. ,2016 第24 卷第1期 HENAN SOCIAL SCIENCES Vol.24 No.1 影像语言叙述文化记忆的策略 ——以纪录片《诗词中国》为例 孟 洋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 要:作为影像媒介的纪录片以真实为其本质属性,在最大程度上客观呈现文化记忆的真实面貌,成 为承载和传播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诗词中国》运用记录片影像语言为观众讲述了诗词与人们的密切 关联及其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它在秉承诗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互文影像化和视角平民化的叙事策 略,建构了以诗词为支点的文化记忆中大众化和当下性问题。 关键词:诗词;纪录片;文化记忆;影像化;平民化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6 )01 -0113 -05 一、影像语言激活诗词文化的功能记忆 词和动词双重属性,作为动词的记忆首先是个体的 比尔·尼可尔斯曾对纪录片赋予社会历史、文化 思维意识活动,同时每个个体记忆又是社会交际网 与记忆的功能做过如此评价:“纪录片与现存世界之 络中的微小分子,因此社会体系维度授权了个体记 间关系紧密,而且互相之间影响深刻,它为人们了解 忆是否具有特定意义框架中被他人或集体所认可的 [1] 大众记忆和社会历史增添了一个崭新的维度。”诚 普遍效力。简言之,文化记忆的内容受个体选择取 然,作为影像媒介的纪录片首先以真实为其本质属 舍、时代特征以及传播媒介的功能特性等多方因素 性,呈现文化记忆的真实面貌,用摄影机独特的镜像 的影响。纪录片与文化记忆的交会,决定了纪录片 语言描摹了历史与文化的精彩影像。而纪录片之于 担负着承载与建构文化记忆的媒介使命。 文化记忆不仅具有优越的演示特性,同时二者也具 作为国家软实力象征的民族文化是除经济、政 有某种天然的共性。纪录片“是在记录(不加任何主 治、军事、外交之外又一项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参数和 观处理的原生态摹写)之中,渗入主性体创造精神, 优势资源,既是抵抗“文化殖民”的一道无形屏障,也 是对记录对象的选择、重组或重构,它并非以方法的 是我们立足全球对话的一块基石。中华诗词是民族 精确保证对象的客观,而是以方法的灵活表示对象 文化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体 [2] 在主体精神中的存在”。再来看德国学者扬·阿斯 裁,更包蕴了中国人生命哲学和美学的万千气象,它 曼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是关于一个社 不仅凝聚了几千年汉语言的精华,更道出了中华民 会的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 族智慧和情感的朴厚深远。试想世界上还有哪一种 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 语言可以在寥寥几句中蕴含最为浓郁的情感、唯美 [3] 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它们。”严格意义上来说, 的意境、包罗气象乾坤、折射人间百态?然而事实 “文化记忆”并不是“传统”的代名词,传统是已经定 上,我们在宣扬持守民族文化版图的同时,却也忽视 格或被规范约束的历史文化典范,而文化记忆却是 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媒介环境的急剧变化,使 一个“可塑可变”的发展过程,因为记忆本身具有名 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没有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时 收稿日期:2015-10-10 作者简介:孟洋,女,黑龙江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电视及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 ·113 · 间。随着手机电脑使用者低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寄托了收复失地、抵御外侮,实现国家统一昌盛的美 现代人正陷入“存在的遗忘”这片泥沼而无法自拔。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