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物理勘探一一一电法勘探
2 特点: 可用“三多”、“两广”来概括 三多: ①可利用的物 性参性多 传导类电法勘探(直流电法)研究稳定电流场 ③方法 种类多 应用空间广 两广 主要岩矿石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ρ沉<ρ变<ρ火 沉积岩:10~102Ω·m;火成岩:102~10 Ω·m 变质岩:介于两者之间 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 ①电极装置类型及电极距的大小(电极装置—供电电极(A、B)及测量电极(M、N)的排列形式和移动方式) ②测点相对于地质体的位置 ③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的真电阻率 ④各地质体的分布状态(及形状、大小、埋深及相对位置) 由图可见: ①在直立良导薄脉顶部上方, 与 相交 ②交点左侧 交点右侧 ,此交点称为联合剖面法的“正交点”(或低阻交点); ③ 与 曲线对称,交点两侧,两条曲线明显张开 联合剖面法曲线Ps曲线如右图。两条曲线也有一交点,但交点左侧 ,交点右侧 ,此交点称为联合剖面法的“反交点”;且反交点不明显,而且两条曲线近于重合,没有明显的歧离带,这是因为对高阻薄脉而言,无论M、N在它的哪一侧, Ps都是降低的。 应用1: 当低阻薄脉倾斜时: 曲线不对称,交点两侧两条曲线所围的面积不相等。薄脉向两条曲线所谓面积较大的一侧倾斜。 这是由于倾斜的低阻薄脉向下吸引电流时,使得倾斜方向上的 曲线普遍下降所致。由于曲线不对称,正交点也略向倾斜方向位移。 应用2: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不同极距的联合剖面曲线交点的位移来判断脉状体的倾向(定性) 1.装置特点及ρs公式: 采用四级AMNB装置,A、B供电,M、N两电极测量,供电电极距AB很大,MN=(1/50~1/30)AB工作时,A、B固定不动M、N在AB中部(1/2~1/3)AB范围内同时移动,逐点进行测量,测点为 MN的中点。 1. 装置形式及ρs公式 A、B、M、N四个电极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相对于MN的中点O对称分布,AO=BO, NO=MO, AMNB又称为“对称四极剖面法” 还可以对称于“O”再增加两个供电电极A’和B’,且ABA’B’该装置称为“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 利用该装置可以了解同一测线上两种深度范围内导电性有差异的地质体的分布情况。 为了便于分析对称剖面法的ρs曲线,首先将对称四极剖面法与中间梯度法和联合剖面法作一比较。 对称剖面法与中间梯度法都属于两个异性点电源的场,但中间梯度法具有一线布极,多线测量的特点,野外工作效率更高。 低阻薄脉上的对称剖面法ρs异常不如联合剖面法的异常反应明显。因此,一般不用对称四极剖面法寻找低阻的薄脉状地质体。 下图为两种不同电阻率的岩层接触带上对称四极剖面法ρs曲线。 曲线1:为A、B过小, ρs主要 反映覆盖层的电阻率; 曲线2:为A、B过大,即使测点 距离接触面很远时,接触面另一侧岩 石以对曲线产生影响,使得曲线中间 的倾斜部分很长,难以准确判断接触 带位置。 曲线3:为A、B极距合适, ρs 曲线变化明显,可根据曲线的拐点位 置来确定接触带的位置, 在探测基岩起伏以及地下只有一个典型界面的背脊或向斜构造时,往往在不同的地质情况下得到类似的对称四极剖面法ρs曲线. 利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有助于解决基底的起伏问题。 四极对称法应用实例:例一:用对称四极剖面法寻找地下古河道 某古河道两侧以及下部岩石由砂粘土组成,电阻率较低。而古河床中充填的沙卵石则为高阻。 例2.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确定基岩的相对起伏 某地为查明基岩起伏以便为工程地质提供有用资料,为此做了对称四极剖面法,见下图。 高密度电法勘探仪器: 3、接地电阻监测: 将接地电阻专用测试线的插头插入主机的“R地”插座。 在主机附近打一参考电极入地(要求接地良好),将此电极连到接地电阻专用测试线的黑夹。 将布好电极的两根大线接至WDZJ-3的对应插座。 将WDZJ-3的A、B、M、N任意一端接至接地电阻专用测试线的红夹。 观测有关技术要求 1)电池供电电压:一般要求在90V左右,但测线不长可以适当降低供电电压; 2)供电电流:要求大于10mA(AB间供电),测量电位差大于10mV(MN间测量); 3)测线选择:记录起始位置点,确定电极距,记录各异常点相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