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87期)
连词“争奈”探源*
叶建军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 摘 要 ] “争奈”始见于唐诗中,属于跨层结构,是“争奈 X 何”的省略式。晚唐五代以后这种省略式扩展到了
非韵文中,开始了词汇化,到元代彻底完成。省略和重新分析是“争奈”词汇化的重要机制。在词汇化过程中,“争
奈”逐渐丧失了反诘语气,同时逐渐获得了转折连词的关联功能。
[ 关键词 ] 争奈;跨层结构;省略式;词汇化;连词
[ 中图分类号 ] H146.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5442(2010)02-0056-05
[1][p1704]
“怎奈”在现代汉语中是“无奈”的意思,词性为连词。 “怎奈”最初基本上写作“争奈”,
极少写作“争那”,始见于唐代。“争那”宋代偶见用例,后来不再使用。随着“怎”的出现,宋代以
后出现了“怎奈”。“争奈”、“怎奈”在较长时期内并存,“怎奈”逐渐占优势,“争奈”逐渐消失。
连词“怎奈”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化的过程,研究它的来源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
拟就此进行探讨。为了讨论的方便,除了引例,行文时我们一律使用“怎奈”在汉语史上常见的
写法“争奈”。
一 跨层结构“争奈”的出现
连词“争奈”与“奈何”、“奈 X 何”有渊源关系。
“奈何”在上古汉语中使用较频繁,可以认为是双音词。“奈何”有三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
“怎么、为什么”,询问原因。第二种意义是“怎么样”,询问情状。这两种意义的“奈何”与我们讨
论的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密切相关的是第三种意义,即“怎么办”,询问方法、措施。这种询问方
[2][p318]
法、措施的“奈何”是动宾式复合疑问词, 可以在中间插入关事,即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3][p286] 形成“奈 X 何”这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对 X 怎么办”。这种固定格式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插入成分 X 可以是 NP,也可以是 VP。例如:
(1) 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 ? (《国语•晋语二》)
4 4 4 4
(2) 君曰:“吾箭已足矣,奈无金何 ?”(《韩非子•十过》)
4 4 4 4
“奈何”、“奈 X 何”一般出现于真性疑问句即询问句中,至唐代仍是如此,例不赘举。
[4][p83]
疑问代词“争”始见于唐代,大约在 8 世纪前后产生, 一般用来表示反诘。例如:
*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Y20080321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09HQZZ039)研究成果,
也是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祖堂集〉疑问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 年 5 月)的一部分,得到孙锡信先生、袁宾
先生、史佩信先生、张谊生先生、马贝加先生等的指教,谨此一并致谢!本文曾在中国语言学会第 14 届学术年会
(温州大学,2008 年 8 月)等会议上宣读。
56 古汉语研究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3) 自惭多白发,争敢竞朱颜? ( 郑还古《吉州道中》,《全唐诗》卷 491)
4 4 4 4 4
询问句是有疑而问,是典型的疑问句;反诘问句是无疑而问,是非典型的疑问句。当“疑”
由“有”变为“无”时,询问句就转化成了反诘问句,因而表示反诘的“争”很自然地与“奈何”、“奈
X 何”形成“争奈何”、“争奈 X 何”这样固定的反诘格式。在此反诘格式中,负载反诘语气的疑
问代词“争”自然成了反诘问句的焦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