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论文: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doc

仁爱论文: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仁爱论文: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

仁爱论文: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二者都主张爱人,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二者并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内涵,并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仁爱 博爱 传统文化 儒家“仁爱”思想主张“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这点从它的内涵中可以看出。本文把“仁爱”的内涵归结为三个层次。 1.“仁爱”的出发点—亲情之爱。“仁爱”思想是一种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制度密切相关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它主张首先要爱自己身边的亲人 2.“仁爱”的扩展—推己及人。对自己亲人之爱,只是“仁爱”的出发点,并不是到这里就终止了,它还要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子女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在《论语》中关于这一思想的记载有很多。比如,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这里的中可以看到“孔子已经把亲情血缘之爱扩展到了 3.“仁爱”的终极目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论语》中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便体现了这一思想。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君子只要做事认真严肃,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有礼,那天下的人就是你的兄弟了。由此可以看到”仁爱“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天下一家,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国思想也是一致的。 “博爱”思想与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基督教神学思想是“博爱”思想的主要来源。“博爱”,即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我们可以将这一思想的内涵归结为三个部分。 1.上帝对人之爱。上帝对人之爱,即恩赐的神爱。上帝之爱不仅表现在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人类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上帝不忍看到人类因为罪孽深重,从而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② 2.人对上帝之爱。人对上帝之爱的回应就是对上帝的爱,对上帝的虔诚。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的爱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 3.人对同类之爱。因为人是不能看到上帝的,不能直接回报上帝的爱,于是就产生了回报上帝之爱的间接途径,即人们之间的互爱。《马太福音》中讲到“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别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要做到先爱人,而不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 (一)二者的相通之处 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1.二者都主张爱人。“仁爱”思想最基本的内涵是“爱人”,提倡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别人,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境界。“博爱”的基本内涵是: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要象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仁爱”与“博爱”都要求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他人,从而达到人我的相互融合,调节人际关系。 2.二者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相同。“仁爱”思想和“博爱”思想作为儒家和基督教各自核心的思想,都处于各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仁爱”与“博爱”是中西方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二者虽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的生长环境不尽相同,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爱有无差别的区别。“仁爱”是一种有差等和层次的爱,“孝悌之爱”是它的根本。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不同而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先爱,而且 2.情感状态不同 儒家“仁爱”思想和基督教“博爱”思想都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虽然它们都产生于古代,不可避免的带上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开始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邹新,赵建功.论孔子的仁学.重庆工学院院报.2004(8).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