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

第四单元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失败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后周末帝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建立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1127年,金军攻破首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共历九帝,共计167年。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根据研究,北宋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60%,而清朝在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86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32.9%。显示北宋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世界比重的最高峰。北宋时中国人均生产总值为2,280美元,西欧人口人均生产总值则为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人均生产总值为600美元,当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生产总值为1,250美元。 经济: 封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文化: 封建文化繁荣发展 一.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1.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兵权(杯酒释兵权963春) ①废除过去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领兵机构一分为三:殿前司(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司(马军都指挥司);侍卫步军司(步军都指挥司) 称为“三衙”,统帅称为“三帅” “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 ②建立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全国军队调动,与“三衙”互有所司:“三衙”掌握禁军,但无调兵发兵权。枢密院有发兵调兵权,但不能掌握军队。调兵权和领兵权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加强。 ③在军队布控上 军队一半屯驻京城,另一半戍守各地。加强了皇帝对兵权的控制。 ④实行“更戍法”(兵将分离制度) 禁军定期调动,这种制度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但加强了皇帝对兵权的控制。 (2)集中行政权 ①在中央设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形式上有三省(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实际上只有中书省行使大权,其它两省都移到宫外,基本不参与政事,排除在决策之外。另外,设枢密院管军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行使部分行政权);设三司管财政,分割中书省的财权。(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三司使不再统辖于宰相,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臣到各地任知州、知县(三年一易),另设通判监督知州,分其权利,二者相互制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 级制(见府、州、军、监)。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 (3)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将地方赋税大部分交送中央。 2.这些措施的作用 起到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使北宋陷入严重的“三冗”和积贫积弱的困境。 (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即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北宋中期的困境 (1)“三冗”问题严重。 (2)战斗力下降。 澶渊之盟: 1004年,北宋每年向辽纳“岁币”银10万两,绢25万匹。(宋真宗景德元年) 宋夏议和: 1044年,每年赐给西夏“岁币”银7万两,绢15万匹。(宋仁宗) (3)社会矛盾尖锐,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李顺在成都建“大蜀”政权。1000年王均起义(北宋益州士兵起义领袖),后期还有宋江、方腊起义等 1044年宋夏议和 “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冗兵” 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 ②为集中军权,扩大禁军数量 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 后果:军队战斗力低下,军费负担沉重 “冗官” ①加强集权,一职多官 ②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最多一年17000人应试,仁宗一朝取进士4000,诸科5000多人】 ③恩荫制度【皇亲国戚一家荫官多至20人,仁宗庆历七年,单是荫官就有1000多人】 后果:效率低下,官俸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