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遗传学 第12章
第11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Molecular Basis of Genetics Guo-Hua Ding Ph.D. guohua_ding@ 第一节 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染色体的化学成分:DNA、蛋白质(组蛋白和非组蛋白)、RNA。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通常只在核中的染色体上找到(但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 。 2、同一物种的每个细胞核的DNA含量基本相同,而且精子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的一半。 3、同一物种的体细胞核的DNA的质和量都是恒定的。 4、各类生物中,能改变DNA结构的化学物质都可引起突变。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实验: 1、噬菌体的感染 2、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重建 3、肺炎球菌的转化 1. 噬菌体的感染 背景知识 噬菌体侵染与繁殖基本过程: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后,遗传物质进入细菌细胞;利用大肠杆菌的遗传复制系统复制噬菌体遗传物质;利用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合成噬菌体组件;最后组装形成完整的T2噬菌体。 因此只要弄清侵染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的哪一部分,就可能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另外:P是DNA的组成部分,但不存在于蛋白质中;S存在于蛋白质中,但DNA中没有。 1. 噬菌体的感染 因为噬菌体由DNA+蛋白质外壳构成,而P只存在于DNA分子,S只存在蛋白质中。Hershey和Chase(1952)设计实验: 第一步:把宿主细菌培养在含有35S(或32P)培养基中,然后用T2噬菌体去感染,结果获得的子代噬菌体被标上35S或32P。 第二步:标记了的噬菌体去感染未标记的细菌,再测定宿主的细胞的同位素标记,结果: 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时,宿主细胞内很少有同位素标记。 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时,宿主细胞内很多有同位素标记。 2.烟草花叶病毒重建 TMV病毒由RNA+蛋白质外壳构成。 TMV在水和苯酚中震荡,把RNA和蛋白质分开,然后用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别去感染烟草,结果病毒的蛋白质不能感染烟草。而RNA能感染,但效率较低。 用RNA酶处理RNA后接种烟叶也不能致病,表明RNA可能就是TMV的遗传物质。 重组合试验 综上所述:到上世纪中期,多方面证据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在缺乏DNA的某些病毒中RNA就是遗传物质。 3.肺炎球菌的转化 肺炎球菌 光滑型(S)菌株,能引起疾病。 粗糙型(R)菌株,不致病。 Griffith(1928)实验: 热杀死S型+活的R型同时注射到小鼠中,则小鼠死亡; 分别用热杀死S型或R型注射,则不致病; 说明S型中有一种物质能够进入R型,引起R型遗传变异。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 两种核酸和它们的分布 DNA的化学结构 DNA的模型 双链DNA的不同构型 DNA的变性和复性 DNA的复制 早期对核酸化学性质的研究 虽然上世纪中才认识到DNA的生物学功能,核酸研究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F.Mischer(1869)从外科绷带上脓细胞核中分离出一种不同于蛋白质的物质,含磷量高、并具有很强的酸性。他将这种物质称核质(nuclein); A.Kossel(1879)发现酵母等核质具有A、G、T、C四种碱基; R.Altamm(1889)将核素命名为核酸(nucleic acid)。 Kossel(1901)又发现核酸中具有碳水化合物(糖); P.A.T.Levene(1909)研究表明:酵母核酸含有五碳糖—核糖; Fisher(1914)人工合成核苷酸; P.A.T.Levene(1929)又发现动物胸腺细胞核酸含有脱氧核糖. Levene将前者命名为核糖核酸(RNA),后者命名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并指出动、植物中均存在这两种核酸。 DNA的化学结构 关于碱基的种类、分子式、核苷酸的种类、结构等内容在生物化学中已经讨论。 在此谈三个关于核酸一级结构的内容: (一) “四核苷酸”假说; (二) 查伽夫定则及其意义; (三) 核苷酸序列及其测定。 “四核苷酸”假说 P.A.T.Levene(1930)提出“四核苷酸”假说,认为: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酸是“磷酸—核糖(碱基)—磷酸”的核苷多聚体。 四核苷酸假说奠定了核酸化学基础。但同时认为: 核酸多聚体是由“四核苷酸结构”重复形成; 每个四核苷酸结构包含四种碱基各一个; 所以事实上认为在任何DNA中,四种碱基是等量的,DNA是四核苷酸结构的简单重复。 这种观念影响了人们对核酸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查伽夫定则及其意义 E.Chargaff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检验科职业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紧急处理.ppt VIP
- 有机肥料检测报告.docx VIP
- 专题19.5 一次函数的应用【八大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解析版).pdf VIP
- (高清版)DG∕TJ 08-2075-2022 管线定向钻进技术标准.docx VIP
- 12J12 河北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无障碍设施.docx VIP
- 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竞赛考试题库-外汇资本项目 .pdf VIP
- 八年级上册数学:专题24 二次根式【八大题型】(举一反三)(北师大版)(解析版).pdf VIP
- 2025年中国四氯化锆项目投资计划书.docx
- 液化石油气钢瓶智能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拿地.doc
- 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12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无障碍设施.pdf VIP
文档评论(0)